活动后感
10月26日,由常州市教育局、常州市粮食局和共青团常州市委共同举办的“粮以载德,食育修身”爱粮节粮主题教育活动在常州城北国家粮食储备库举办启动仪式。活动旨在弘扬中华民族勤俭节约、感恩食物的饮食美德。在广大青少年学生中增强珍惜粮食、爱护自然的道德品质,在全社会倡导健康饮食、合理消费的理念与风尚。我很荣幸成为省分的校园宣传大使,参加了此次活动。
十月金风飒飒,各校的宣传大使、随行的老师、同学们,在明媚秋阳下,经过了一个多小时的彩排和等待,双脚已经微微发酸,但在粮食局局长等领导人上台致辞时,霎时间所有人疲意尽尽,站姿挺拔,眼神里充满了尊敬。
民以食为先。中国领土面积只占世界的7%,却养活了世界人口22%的中国人,国际上无不称赞这是个“了不起的奇迹”。可随着社会变迁,制作食品更加方便快捷、食品的种类日益丰富,人们开始了过度消费,大量的浪费粮食。江局长介绍说,有关部门统计,全国每年浪费的粮食,足够五千万人吃一年。所以,以中国有全世界1/5人口来计算,全世界每年浪费的粮食足够2亿以上的人吃一年!而学生浪费的粮食占了其中的三分之一。过度点餐、铺张浪费、挑食(因为不爱吃而倒掉的菜数不胜数)……平均下来每人每顿饭要浪费近300g粮食。这些数据真是让人触目惊心!
我们从小熟记“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但是发生在我们身边“舌尖上的浪费”仍然很严重,广大青少年传承爱粮节粮的美德刻不容缓。希望同学们在就餐时谨记,点餐要慎重,不挑三拣四、挑食;点菜要适量,不要一时兴起就过度点餐,造成不必要的浪费。将“爱粮节粮”理念身体力行的实践好,并且传递给所有的身边人。
启动仪式结束以后,我们参观了常州粮食文化馆。馆中以模型、文字、视频等形式向我们详细介绍了粮食储备的重要性及常州地区种植粮食的历史和重要地位。讲解人员说,古时的“粮”字,右半边是数量的量,意在强调粮食的数量;而今天的“粮”,右边则是“良”,意在强调粮食的质量。一个字,便承载了粮食文化的古今变迁。旧时,在粮食产后的储粮损失中,鼠害造成的损失最为严重,农户储量鼠、虫霉害损失所占的比重分别为49%、21%、30%。造成损失的根本原因是农户储粮设施简陋,储粮条件差,缺乏科学储粮技术。而今,节粮减损的技术越来越先进,生态储粮技术、绿色(生物)杀虫剂、节能干燥技术、信息检测监控等新型储粮技术也在逐步实施。由原先的四无(无害虫、无变质、无鼠雀、无事故),到了今天的四合一(以标准的风网布置和统一的计算机管理系统将粮情检测、机械通风、环流熏蒸、谷物冷却四项技术有机结合)……
为了让全体师生更加直接深入的了解,工作人员还带领我们实地参观了运粮码头和智慧化粮仓。从陡峭的铁梯走上去,一进去仓内,浓郁的稻香就扑鼻而来,散发着醉人的香气,是粮食最初始的味道。六米深的稻粮将整个粮仓充实,平平整整。走在平铺在稻粮上的宽板上,俯下身子,捏起一颗稻粒--饱满的粒身,将要冲破稻壳儿似的,在略有些昏暗的粮仓内散发出金色光芒。忍不住啧啧称赞其技术的先进和工艺的精细。室内清冷,是因为一体化的恒温系统,保证仓内的通风与干燥。工作人员解释说,他们的工作要求不准有一粒米潮湿、一粒米腐烂、一粒米虫蛀,让人不得不慨然以叹。
过程有些辛苦,收获很丰富。因为全程没有停下脚步休息过一刻,所以免不得有些疲乏,却让我更加意识到了爱粮节粮的重要性,也深深铭记“粮以载德,食育修身”。
高一(9)班
邢堂茹
秋季,一个秋高气爽的季节,一个硕果累累的季节,这个季节应该是农民伯伯最开心最高兴的季节。
还记得那绿油油的秧苗种在田里到现在已形成了黄灿灿的稻田,这些少不了农民伯伯的悉心照料,在夏日炎炎的阳光下为它们除草除虫把水灌在田里。农民伯伯真的很辛苦,当我们还在家里吹空调时,农民伯伯还在外面辛苦劳作,一粒米是花费农民伯伯多少心血而形成的啊!由此我知道了粮食是多来之不易啊!
现在我国浪费粮食的问题很严重,据一项针对北京部分大学餐后剩菜剩饭情况的调查表明,倒掉的饭菜总量约为学生购买饭菜总量的三分之一。按全国大专以上在校生总数量2860万人(2009年底数据)计,大学生们每年倒掉了可养活大约1000万人一年的食物。这多可怕啊,我们浪费的食物竟然可以养活这么多人。粮食来之不易,粮食可以养活这么多人,我们不应该更加珍惜粮食,比上那些吃不到饭的人来说,我们很幸福能吃到这么香甜可口的饭菜。
这次参观粮仓,一进粮仓就问到了米香味,看到了稻米脱去金黄外衣的过程,有好几架机器,我就想到现在都要用这么多机器,那古时候是不是要更加麻烦,他们得经过多少程序才能得到晶莹剔透的大米啊。还参观了粮食博物馆,知道了一些粮仓的地址和一些知识。
粮食对我们来说是很重要的,人们常说“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得慌”粮食能维持我们的生命呢,我们一定要爱惜粮食。
爱惜粮食节约粮食,从我做起。
高一(4)班
刘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