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次备课组活动,首先对新老师备课的格式规范提出一些要求,然后对于衔接部分的课时内容进行了集中研讨,明确了每一个课时要讲哪些知识点,重点挑选了每节课的例题并进行了分析研究。
具体的备课规范如下:
1.课题。如果是公开课,需要写上校名,人名和电话。
2.教学目标。需要写上怎么教以及学生要达到什么样的要求。如果开公开课需要写三维目标。
3.教材分析(突出重点)。突出本节内容在高中三年中的地位,以及在章节中的地位,着重指出本节内容的教学重点。
4.学情分析(剖析难点)。包括数学体系中的难点,面对不同学生难点不同。
5.方法手段。方法包括讲授是启发式,探究式,类比法等等;手段包括使用了什么工具,使用的什么软件和科技。
6.教学过程。尤其要注意突出每个教学环节(如问题串编制、探究活动安排)的设计意图。
①(情境引入)创设情境,引入新课。主要包括复习回顾引入和设计情景引入。
②(数学建构)探究活动,建构知识。这是上课突破重难点的核心。突出教学环节编排的设计意图,并要关注学生结论的预设预生成。
③(数学应用)数学应用,能力提升。这是上课的重要环节。
④(总结反思)总结反思,深化认知。也就是课堂小结,每一节课都要小结,点出最重要的东西,我希望学生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⑤(作业布置)巩固训练,分层作业。
⑥(板书设计)板书设计。
⑦(教学图谱)教学导图。把上课环节理清,画出思维导图。
7.教学反思(教学设计)。上完课后的思考和感受。如果是公开课,着重教学设计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