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考改革的背景之下,为增进交流,拓展视野2019年5月13-14日我校生物组应江苏省溧阳中学邀请,赴美丽的生态城市溧阳参加生物学科建设研讨活动,学习新高考方案下溧阳中学生物学科建设中的思路与经验。活动主要分为三部分,包括参观校园、同题异构的课堂教学展示及评课交流。
该校生物教研组于百忙中热情接待了我们,省溧中狄贤超老师全程陪同,介绍并带领我们参观了省溧中图书馆、生物实验室(基础实验室、标本室、数字实验室等)、生物组办公室等校园设施,并向我们全面介绍了省溧中“笃志励学,自强不息”的校训。江苏省溧阳中学位于江苏省溧阳市,简称省溧中,是江苏省首批重点中学,国家级示范性普通高中,江苏省四星级普通高中。学校创建于1946年,1963年被列为江苏省18所示范中学之一,1980年被定为首批江苏省重点中学,2000年,被命名为“国家级示范性普通高中”,2003年,该校转评为首批“江苏省四星级普通高中”(江苏省最高星级)。学校以优美的育人环境、现代化的教学设施、过硬的师资队伍、高规格的人才培养模式和一流的教育质量,赢得了社会的广泛认同。
来自省溧中的彭菲菲老师与我校桑秀梅教师就《染色体变异》一课进行同题异构,为两校老师呈现了一场别开生面、精彩纷呈的课程盛宴。两位老师风格各异、各有所长,课堂生动活泼,学生发言积极踊跃,达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染色体变异是生物可遗传变异的三个来源之一,如何解决染色体组、单倍体、二倍体和多倍体概念的构建,这一难题成为本节课最值得讨论的地方。两位教师的课程设计非常新颖,不仅突破传统窠臼,而且上出了各自的风格
省溧中的彭菲菲老师以三倍体无籽西瓜导入染色体数目变异,然后组织学生构建雌果蝇减数分裂产生的卵细胞染色体组成模型,然后再次组织学生构建四种果蝇卵细胞与含X染色体的正常精子,以及其形成的受精卵中染色体组成模型,利用两次活动深入浅出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既通过磁条演示来调动学生兴趣,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能力,又即时暴露出问题矛盾,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重体验、重过程,通过逐步构建概念体现生物学的核心素养。
我校桑秀梅老师以特奥体操冠军李想(患有21三体综合征)为例,从唐宝宝到特奥冠军的成长视频引入染色体变异,然后带领学生在真实情境下进行生物学习活动。一方面向学生提供人染色体核型分析图,雄蜂、蜂王发育过程等真实情景,为学生形成染色体组、单倍体、多倍体等概念提供支撑;另一方面通过事实的抽象和概括,帮助学生建立生物学概念并以此构建合理的知识框架,为学生在新情境下解决问题奠定基础。同时桑老师能够及时点评和总结学生的发言,并给予恰当的评价,感染力强。整节课着重于培养学生观察、归纳、分析与比较的能力,注重真实情景的创设,依据科学事实由学生逐步诠释了概念教学,将生物学核心素养的培养贯穿于整节课中。
课后,省溧中教研组长刘鑫老师组织了评课活动,听课老师对两节课给予了高度评价。一致认为在课程改革深入推动的背景下,两堂课为生物学核心素养在教学中的有效实施做了积极的探索,为构建高品质课堂提供了很好的案例。两校教师就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理念和教学实践展开了研讨交流。高一备课组长徐老师严谨细致、详细而生动地介绍了省溧中为践行新课程理念所开展的相关生物活动,内容丰富多彩,形式生动有趣,并从实践的角度给大家分享了对于新课标的理解,包括教学计划的执行、对现有教学方式的改进以及教学评价的建议等。陆军老师谈了我校生物组基于新课标的课程建设,包括对新课标的理解以及新高考环境下的实践探索这两个方面,重点强调了学业质量评价这一容易被忽视的环节,发言微言大义,言简意赅,发人深省。
本次活动无论是对于执教的两位老师还是听课教师来说都受益匪浅。大家不仅在活动中有了对教学活动多角度、全方位的思考,而且还结合自身教学实践进行了反思,达到了同课异构的目的。使教师在异构中比较,在比较中反思,在反思中提高,从而有效地促进了教师专业化成长。两校教师均期待下一次的交流,并表示将不断更新教学理念,改革教学模式,利用课堂实践检验、丰富教学方法,继续探索构建基于核心素养的高品质课堂!
同时,在本次教研活动中的很多细节也引起了我校每一位生物教师的反思。例如我们在省溧中的校园中发现了活跃在草地上的松鼠,这一景象使得我校教师无不为之惊叹。惊叹省溧中生态环境之好,同时也感悟到,生物学科的建设不仅仅局限于课堂上,更应该体现在学校的方方面面,让学生在校园中随处都能感受到生物界的美好。又比如我们在省溧中生物实验室中见识到了种类众多的生物标本,吸引了众多教师的目光。也使我们反思自己的实验室建设,在追求现代化、专业化同时,也不能忽略了这种能带给学生直观感受的传统建设。
本次活动对大家转变教育教学观念,践行新课标理念具有很强的启发性和引领性。为期2天的活动使与会教师收获颇丰,老师们期待今后能开展更多的交流和研讨活动。对于青年教师就要有这样“走出去”的机会,多了解外面的世界,多开课多历练。在交流中不断地进行反思与总结,既能够提升教师自身素质,又能将研究的视角介入实践,为学校的学科建设提供新的思路,将教学实践转化为专业提升的平台和阶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