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假期间,为了更好地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历史学科活动,进行历史学科知识和学科核心素养拓展,激发学生历史学习的兴趣以及历史学习方法的改善,同时突出自主学习、自主参与、自我总结等学习能力的提升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带动高二学生在选修课程《改革》和《人物》以及新学期开始的一轮复习过程中的学习氛围,高二历史备课组在寒假延期学习期间,积极组织高二历史文科班学生参加学科活动。
本次学科活动主要有两种形式,第一种是制作思维导图,利用课余或网课时间,将所学知识以自己的理解进行整合、归纳,形成思维导图,进行查漏补缺。思维导图形式可以多样,知识形成框架体系,重难点突出。可以是手绘,也可以是电脑编辑。
第二种是观看与选修《改革》和《人物》相关的视频:《喋血长平》、《历史的拐点》之《商鞅变法》、《历史的拐点》之《澶渊之盟》、从秦始皇到汉武帝》、《激变玄武门》等,除了根据视频回答相关历史问题,拓展历史视野,还能够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开放思维,反思历史、评判历史,提高史料实证能力。不仅对具体的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形成自己的独特见解,还能做到史论结合,以图片+文字的形式呈现自己的想法(小报形式亦可),可以是手绘,也可以是电脑编辑。
各任课老师在自己所教班级挑选 优异的作品在班级以及年级展示,对积极表现、作品优异的学生进行表扬,并且个人的平时成绩得到相应的提高。
整个活动中,高二文科班学生踊跃参加,交出了众多满意的答卷,充分展示了他们积极向上、朝气蓬勃的学习风貌和勇于总结、自我探究的创新精神。高二历史备课组也将遴选出一些优秀作品在班级和年级进行表扬、展示。
此活动意义非凡,不仅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带动学习氛围,更是学生历史核心素养的一次积极培育和涵养。高二历史备课组将在以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再接再厉,以历史核心素养为价值导向,在开展更多有利于学生学习素养和能力提高的活动的同时,也为戚高中历史教学工作不断添砖加瓦。
以下是各班思维导图优秀作品展示:
高二(1)班 顾文欣
高二(1)班 翟佳雯
高二(2)班 韩宁宁
高二(2)班 黄梓涵
高二(3)班 范安琪
高二(3)班 许欢
二(4)班 刘祉含
高二(4)班 杨喆琰
以下是各班视频评论优秀作品展示:
高二(1)班 周晨露
高二(2)班 黄梓涵
汉文帝——“文景之治”的开创者
高二(2)班 肖景瑞
“文景之治”是中国历史上的盛世之一,文帝时期更是备受称颂。
仁君汉文帝不但能克己以从善,更加难能可贵的是,汉文帝能抑己恶——控制一己之羞怒等负性情感——以从善。文帝可谓是以其仁善推及百姓的仁君,他真正履践了儒家提倡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欲立而立人”的处事信条,以“仁”立身,以“仁”治民,以此为社会日臻于和谐打下坚实的基础。
汉文帝仁孝淳厚,节俭敦朴,宽容平和。汉文帝将“躬修玄默”作为自身的行事准则,继承和发展了汉初确立的“休养生息,无为而治”的基本国策,同时奉行“与时迁移,应物变化”的发展理念,充分发挥官吏与百姓的能动性,极大激发了社会的活力。
汉文帝清静无为的施政风格,有其鲜明的个人特征,更是那个时代的必然要求,汉文帝做的只是上承天意、下顺民心。
诸侯王尾大不掉,是汉初以来一直存在的棘手问题,汉文帝对此有着清醒的认识。但是,汉文帝仍然坚持谨慎的处理原则,力求稳妥,不急于求成,这是他一贯的行事风格。在对待匈奴的关系上,他更是忍辱负重。匈奴对汉朝发动战争,汉文帝在采取必要防御措施后,基本不组织军队主动出击,避免破坏来之不易的安定局面,再次加重百姓的负担。但是,他并没有放弃对武器装备、人马钱粮的准备。后来汉武帝北征匈奴,与文景两朝的深厚积累是分不开的。
汉文帝倡导百姓关注本业,并亲自下田耕作。他节俭敦朴,以身作则,平时穿的是质地粗厚的衣服,花钱比寻常百姓还精打细算。实际上,轻徭薄赋并不必然造成国库收入不足,相反,由于藏富于民,使得用于生产的财富快速积累,整个国家的财力是不断增强的。
汉文帝宽容大度、开诚布公、从善如流,即位的第二年就废止诽谤罪,下诏让群臣进谏,并要求举荐贤良。在他的鼓励下,当时的贾谊、晁错、张释之等人,纷纷上书直陈时弊,汉文帝大都虚心采纳。在这种氛围的引领下,西汉也迎来了文化的大繁荣。
当时的人们,物质上有保障,精神上有追求,社会活力竞相迸发,百姓生活一片祥和,在文帝与景帝两代人的接续努力下,形成了中国封建历史上第一个盛世“文景之治”。
汉文帝没有汉高祖的开创之功,也似乎没有汉武帝的雄才大略,在继往开来的关键时期,他谨小慎微、兢兢业业,孕育着平凡的盛世。不过,历史学者对于汉文帝是推崇备至的,而且评价极高,甚至有学者认为“三代以下之主,汉文帝为最;光武、唐太宗次之。”
倘若展开历史的宏大卷轴,很容易发现,自秦以来的封建王朝无不遵循着历史周期的规律。从某种角度讲,所谓的盛世只不过是新朝气象,如同一个人的青年时代,许多隐患到了年纪大的时候才显现出来。
岁月不饶人,且行且珍惜。
秦始皇
高二(3)班 周欣怡
在公元前221年,中华大地实现了第一次版图、政治上的统一。这次统一,结束了春秋战国四百多年的割据混战局面,建立了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封新中国成立家。这次大统一最重要领导者就是秦始皇,这是一位历代都有争议的人物。
秦始皇究竟是功大于过、过大于功还是功过各半呢?我认为应当是功大于过的。秦始皇的功绩不仅仅在于统一中国,更主要的在于他创始了中央集权制度。中央集权制度,在我国沿用两千多年,对中国的影响是无穷无尽的。它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和领土的完整,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巩固和发展。能有效地组织人力物力和财力进行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和生产活动,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在统一的社会环境下,即有利于民族大融合,又有利于各地区经济、文化的交流、发展和提高,使我国古代人民创造了领先于世界的古代文明。中央集权制度代替了分封制度,避免了“国中国”的出现,更奠定了两千年的政治体系根基,对中国的封建政体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秦始皇去了,秦朝灭亡了,但郡县制却一直施行了两千年之久。在封建社会前期,其积极作用是主要的,这也确定了秦始皇在我国历史上的地位。
统一中国,是秦始皇的第二大功绩。自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邑后,天下便渐渐混乱起来。长勺之战、泓水之战、城濮之战、吴越之战、马陵之战、长平之战……大大小小的战乱连绵不绝,既影响了天下百姓的正常生活,又大大地破坏了社会生产力。战争最大的受害者是谁呢?自然是天下百姓了。行军军需,要从百姓身上出;作战士兵,要从百姓当中抽;战争火焰,要在百姓身上烧;战后恢复,要由百姓去做……百余年的战争啊!抽的可都是百姓身上的血呀!普天之下,哪个百姓不希望有一个团圆、美好的家庭呢?若要实现这个宿愿,就必须要有一个统一的社会。于是,在公元前230年,秦王政统帅秦军百万,用铁的手腕灭韩、破赵、荡燕、降魏、平楚、收齐,一统华夏,建立起统一的国家,还百姓一个没有战乱的世界。秦始皇又统一了度、量、衡、文字、驰道,收缴天下兵器,建立起郡县制度,还创始了中央集权制度……在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统一中,秦始皇可谓是第一功臣!
人们批判秦始皇,“焚书坑儒”当首屈一指。但是本人认为,焚书坑儒根本不算秦始皇的什么过失。因为那些方士和儒生的言论威胁到了国家的统一和秦始皇的统治。他们主张恢复分封制度,并且以古人的观点来评价当时的社会现象,还公开诽谤朝政。秦始皇坑杀这些人是为了加强统治,只是手段残忍一些罢了。何况唐太宗和康熙帝在巩固统治时不是也很残忍吗?
焚书虽然比较残酷,但所焚之书,也只是民间私家之藏书,对秦记和博士官所执掌的“《诗》《书》百家语”还是加以保存的。真正使这些“《诗》《书》百家语”毁于一旦的是项羽和萧何,项羽火烧咸阳宫,并将所有东西付之一炬。而萧何所抢救出的图书,只是对军事有用的“丞相御史律令图书”,对“《诗》《书》百家语”之类图书却视若罔闻,以致秦朝国库里所藏的百家语化成了滚滚浓烟。所以后人说“萧何,汉之功臣而《六艺》之罪人也”。因此,真正焚烧我国春秋战国百家争鸣之文化结晶的凶手是项羽、萧何而并非是秦始皇。
秦始皇一生最大的过失就是他太残暴太奢侈,对人民没有什么同情心。他为了修建阿房宫,不惜砍尽半壁江山之木材;为了天下的统一,他不惜牺牲全邯郸百姓的生命;为了修筑长城,他不惜耗尽天下民力……但是,作为一个封建社会的帝王,他不可能按照现在人的思维来处理事务。
综上所述,秦始皇是我国历史上名副其实的“千古一帝”。
李世民玄武门之变
高二(3)班 吴继凡
想必大家提到唐朝就会先想到李世民,不太了解唐朝那段时期的历史的朋友们可能还会认为李世民就是大唐的开国皇帝,实则不然,大唐的真正开国皇帝是李世民的父亲李渊,而且李渊在建立了唐朝以后,李渊并没有把太子之位给他的这个次子李世民,而是立了李渊的长子李建成为太子。
这也导致了他后来发动了玄武门政变,在这场政变中李世民把他的两个兄弟给杀死了以后才自己成为了太子,在这里玄武门政变,他只是针对他的两个兄弟而发动起的一次反击,其实要说他得位不正,那未免有一点对他不公平了,他是被逼无奈不说,而且曾经他的父亲还曾亲口答应过他,要把太子之位让他来做,然而在他辅助他父亲打下了大唐王朝以后,他的父亲却食言在先,所以是他不义在后。
因为我认为他之所以发起这场政变,最主要的目的其实就是为了自保,而并不是为了皇位,最后的结果我们大家也都一目了然,他杀害了两个兄弟以后,又逼迫自己的父亲成为了新的皇帝,虽然说他确实是以不正当的手段当上了皇帝,但是当时的局势我们也应该清楚,当时他和他的两个兄弟之间不是你死就是我活,这才逼得李世民先下手为强。
我的第二个观点是,唐太宗在在政期间做出的功绩可以说是相当的出色,同我国古代那么多帝王相比,完全可以排在前列,虽然说排在前三有点勉强,但是排在前十是肯定当之无愧的,他说他并不是大明王朝的开国皇帝,当时唐王朝的第一任皇帝是李渊,也是李世民的父亲,但是他的风头却远远的超过了他的父亲。因为当时他父亲举兵打天下的时候,几乎有一大半的天下都是李世民打下来的,而且一开始他的父亲根本都不敢起兵,也是李世民一手策划的太原起兵,而且大唐之所以能够在隋朝末期的时候从那么多反王中脱颖而出,也是因为李世民,可以说李渊如果没有李世民的帮助,那么单靠他一个人的力量是肯定做不到的,也正是因为有李世民在李渊背后支持他,替他打天下才能够让李渊实现了统一。
第三我不得不在这里提一下,就是因为李世民制定的一系列政策,在他的努力之下才让唐朝开创了贞观之治的局面,而且李世民一手缔造的贞观之治,在我国整个封建历史上面都是很少有的一种现象,而且在他当政期间,他采取了休养生息国泰民安的方式,所以说让他在统治时期也被我们称之为是历史上政治最清明的时期之一了,而且在他称帝以后,他实行了一系列政策这些政策大多都是有利于百姓们过上安居乐业生活的,他向往和平,因为他知道如果常年战争的话,会给百姓们带去多大的灾难和无奈,他的种种作为怎能不得民心呢?
第四,李世民他在称帝以后,也是我国历史上少有的能够真正虚心纳谏的帝王,长孙无忌就是在他手下一个被他重用的功臣,长孙无忌多次当着公众场合的面反驳李世民皇帝的意见或者想法,但是李世民他丝毫没有记仇或者心里对他感到不满,相反他对长孙无忌的看法和观点一直都是以借纳和虚心参考的态度去看待他的。有这样一位君王统治天下,君臣之间包括百姓的生活何尝不是一片太平盛世呢。他以文治天下,而且劝课农桑,这才让天下得以一种太平的局面。
第五,当时的中华文化之所以能够走向世界,也正是从李世民时期开始的,虽然说在隋唐的时候,杨坚他就把中国的文化开始走向世界,然而是在李世民时期才把中华文化彻底的传送到了全世界,包括我们中国人在外国华人聚集区都是叫唐人街,这也正是受了唐王朝的影响,由此我们也可以看出,虽然说在唐朝之前,我国的文化确实很强盛,但是这种强盛的文化都是发生在中原地区的,也正是因为在隋唐之后才开始传播到全世界,而这也全部都是李世民他开创了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