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贯彻落实地理新课标精神,创新培育地理核心素养,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地理实践力,在高一年级部的大力支持下,我校地理教研组于2021年11月19日傍晚组织学生开展了一次特殊的天文观测活动,此次活动的主题是“遇见世纪最长月偏食”。此次活动围绕月食的形成过程和原理展开,旨在普及天文知识,培养学生天文兴趣,提升天文素养,开拓学生眼界,为学生提供更多户外活动的机会和交流平台。
作为一种重要的天文现象,当日、地、月三者恰好或几乎位于同一直线上时(地球位于太阳和月球之间),太阳照射到月球的光线便会完全或部分被地球遮挡,这时就会发生月食。本次月偏食的初亏发生在北京时间15:18,食甚时间为17:03,18:47复圆,全程约3.5小时。
活动开展前,孙超老师利用午自习时间介绍有关观察内容及要求:
地理组老师提前对室外观测场地进行精心布置:
活动开展中,师生一起前往学校操场进行观看:
孙超老师对月偏食进行进一步地讲解,为学生答疑解惑:
学生利用天文望远镜进行观测,同时对月偏食进行拍摄:
活动结束后,学生们纷纷书写观察日记或心得体会:
当那一轮“血月”出现在我们眼前时,两个班的人都沸腾了,虽然由于建筑物遮挡等原因,我们看到月亮已经处于“食甚”阶段,但仍可以看到一轮弯弯的、暗锈红色的月牙。此次观月不仅让我们学习了地理中的月食知识,还让我们领会了大自然中神奇的自然景观。希望以后能多一些这样的机会,在玩中学,学中玩。——高一(10)班 刘思雨
又是一次天文活动,这回比上次更有意思了。这次的月食观测不仅有非常好的观测时间,还有专业设备和老师现场指导,月食更吸引人了。虽然月食的“食甚”阶段错过了,但大家热情依旧不减,观测到了从“生光”到“复原”的大部分。明月有缺到圆,露出了本来的面目。望远镜下还能清晰地看到月海和环形山。此次天文观测,除了主角月食,还有配角火星和木星,平常只是一个亮点的它们,在天文设备的帮助下,感觉近在咫尺。走近天文地理,学习科学知识,感受自然魅力。——高一(10)班 司徒阳帆
今天,是2021年11月19日,我非常荣幸的观赏到了接近月全食的月偏食。本次的月偏食是本世纪到目前为止最长的月偏食。在下午16时55分,我们班全体到达操场,与高一(6)班的小伙伴们一起观赏。在观赏之前,我们先是简单地了解了月食。月偏食有初亏、食既、食甚、生光、复圆这5个过程,也知道了在发生月偏食时,月亮呈暗红色的原因。等待的过程无疑是很无聊的,但在看到月偏时的时候,内心真是无比激动,一切的等待都是值得的。就在昨天,我们刚结束了高一上半学期期中考,这一次探究活动,也为期中考地理学科画上了一个完美的句号。就如今天,农历十月十五日,是满月,我们看到月偏食的时候,月亮正在生光,复圆,一切都是新的开始。愿在这个新的起点上,大家一起努力,共同进步,创造属于自己的高光时刻!——高一(10)班 董睿思
自古以来,月都是每一代人的陪伴,月会有“千里共婵娟”的思念,“对影成三人”的孤寂,但不管怎样,她一直投射着时间美好的祝愿。就在这个凉风乍起的夜晚,我们相会一场,内心的温暖无以言表。本就是一个特殊的日子,天空会挂上满月,再加上月偏食这一奇妙的现象,天狗食月就有画面感。及时比不上中秋圆月,也不乏神秘之感。等待月亮的出现,是一个很美好的过程,师生之间彼此交谈,促进感情,其乐融融,就算是夜幕笼罩,也热情难挡。短暂的等待后月亮的出现,更是让氛围热闹起来,看着不断升高的月亮,渐渐开始变圆,心中也渐渐明亮了。望远镜自然是极佳的观测手段,用眼去看,用心去感受,似乎更加美丽了。时间会因这等人间美好而暂停脚步,但终还是无法挽留。这次活动,是对地理的实践触摸,但也让心境更明朗了,家的温暖在这里也有,这不断向满月靠近的月,真得引得心中无尽的遐想。——高一(10)班 刘志鑫
对于此次活动,来自指导教师的心声与寄语:
(孙超老师)
作为一名教师,如果能尽自己所能,为渴望知识的学生答疑解惑,激发他们对未知事物的兴趣,是一件意义深远的事情。每一次的户外课堂,从事先准备到最终开展都要花很多的时间和精力,但看到学生们开心的样子,感觉一切都很值得,我不会停下我的脚步,我的学生们也不会,加油。
(江海林老师)
美妙的天文现象,精彩的户外课堂,一次活动,收获的不仅仅是知识,更有师生互动的情谊,我们有着共同的目标和期待,于是等待的过程也变成了一种美好,此时无声胜有声。期许未来我们能有更多共同学习的机会。
(麻浩男老师)
说实话,这次也是我第一次观测月食天文现象,抱着学习的姿态,很激动也很骄傲。一次完美的天文观测活动,既收获了知识,开阔了眼界;又进一步拉近了与学生的距离,培养了与学生之间的感情。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玩中学,乐中学,让学生换换脑子,提高对于地理学习的兴趣,意义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