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长加油站】课程基地:助力新建高中品质发展
普通高中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人才培养中起着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作为基础教育强省,江苏通过普通高中课程基地建设,创设新型学习环境,改进课程实施方式,推动做中学、学中做,促进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提高学习效能,发掘潜能特长,提升综合素质。江苏课程基地建设的丰富实践,为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推动育人方式改革提供了生动的“江苏样本”。
近日,常州市戚墅堰高级中学《高中地理场域化学习课程基地》入选江苏省2021年中小学课程基地建设项目(常州大市共2个项目入选),这对一所仅仅创办三年的新学校是一件喜事,也是一件大事。
今天常州市戚墅堰高级中学副校长张衍标(左)、地理学科组负责人孙超(右)、高二(4)班学生徐日杰(中)走入FM1034《成长加油站》节目。
2015年,常州市政府为扩大优质教育资源供给,在常州“东大门”建设江苏省常州高级中学(以下简称省中)第一所分校——常州市戚墅堰高级中学(以下简称戚高中)。戚高中是常州市教育局直属公办普通高中,位于常州市经开区龙锦路365号,2018年9月开始招生,现有32个班级,在校学生1454人,在编在岗教师128人。戚高中传承省中“存诚·能贱”校训,以“培养在未来社会中具有健康生命、理性精神、发展意识的杰出青年”为育人目标,扎实推进教育教学改革,持续提升主动发展品质,先后立项常州市品质提升前瞻性项目、常州市信息化建设项目、常州市品格提升工程、常州市校本课程建设项目、常州市一校一品党建品牌等内涵提升项目,入选常州市高中新课程新教材实施国家级示范区重点项目校、常州市创新创优项目校、常州市普通高中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工程重点项目学校。
对于场域,简单理解,就是一些空间(或场所),比如教室就是一种最常见的场域。本课程基地所理解的场域已经远远超出了这样一种理解,它既包括室内的,也包括室外的;既包括校内的,又包括校外的;既包括物态的(或实体的),又包括虚拟的;既包括正式的,又包括非正式的。
具体而言,通过“一园、两站、三室”的建设丰富场域化的学习空间:“一园”指的是现代农业园,“两站”指的是天文观测站和气象观测站,“三室”指的是环境监测实验室、地理模型陈列室和GIS实验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