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倡导素养为本的教学,在教学中创设真实、具体的学习情境是落实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培养和发展的重要教学策略。教师在教学中应重视创设真实而富有价值的学习情境,促进学生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形成和发展。
情境首先应真实,在讲解原电池时,“格林太太牙疼”的故事依然出现在课堂之上,向这样一个“金牙”,一个“铁牙”的故事是虚假的,只会让学生贻笑大方。像这样的假情境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学生对知识的来龙去脉的认知、对学科应用价值的理解,弱化学科的育人功能。当前新能源是产业升级的热点,锂离子等新型电池已经走进学生的生活当中,完全可以作为原电池的背景。化学教学的真实情境素材来源可以从学生的日常生活而来,挖掘鲜活生动的情景材料,创设适应学生年龄特征的教学情境。工业生产、实验、化学史料等都可以作为素材的来源,其中化学史不仅包含着化学知识的真实发现过程,还揭示化学家在过程中的科学态度与科学精神,可以对学生进行情感熏陶。社会热点特别是化学前沿的研究进展也可以作为情境的素材,如每年的诺贝尔奖,当然这需要老师们进一步加工,将深奥的知识转化成与学生知识水平相结合的层次,做到深入浅出。如讲解氯气的产生原理时,课本就提到戴维实验室制取氯气的。在讲解苯时,可以把苯的结构的化学史处理,将一个个故事串起来。
情境教学越来越广泛使用化学情境中,形式越来越多样化,成为课堂教学的基本手段之一。真实情境的使用会产生偏差,陷入情境创设的误区,情境缺乏创新性,情境发生的背景过于久远,离现在学生的生活太远。如《氯气》第一课时,很多课堂案例经常以运输液氯泄露,有黄绿色气体,PPT上展示多个图片,以此为课堂背景,向学生提问,如果你在现场你将如何疏散群众?采取哪些措施?为何消防员采用石灰水?等等。这样的情景是真实的,也可以将氯气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等知识点串联起来。但是久而久之,学生对化学这一学科产生负面看法,只认识到化学对环境有害的一面。而且氯气泄漏的事故真实生活虽然有,但对课堂上的学生来说,只停留在新闻里。当前防疫将常态化,如果以84消毒液为氯气新课为教学情境,学生就会更有亲近感,在课堂上如何制作84消毒液等知识的学习,展现化学对人类生活的贡献,可以让学生在短时间产生共鸣。使用环境保护类的素材,尽量避免让学生产生“化学一定会造成环境问题”的片面观念。如讲解酸雨的形成时,二氧化硫时导致产生酸雨的原因,但是化石燃料的使用对人类生活做出了重大贡献,要让学生明白化学前沿科技如何减少化石燃料的污染,也培养运用化学知识解决问题的环保意识。
教学情境除了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有时有老师还会兼顾有趣性。希望通过创设各种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通过这些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但有时情境渲染太重,有喧宾夺主之嫌,特别是当前短视频火爆,很多媒体素材作为引课的重要手段。如《铝及其化合物》的第一课时,有案例播放港珠澳大桥视频超过3分钟,学生被港珠澳大桥的恢弘气势所吸引,对祖国的基建水平深深折服。但是这一情景只在课的开头作为引用,并没有将铝及其化合物相关知识点串联起来。这样的情景虽然紧合时事,但没有发展学生的思维。情境的创设要服务课堂教学,课堂上的情景素材不应是简单不应是多媒体材料的简单堆砌,应依据教学目标精心选择,切合教学主题,对素材进行整合,设计大环境统领整堂课,分支成不同小情景支撑不同环节,这样学生对知识建构成网络,对主题有相应完整、深入的认识。
作为老师,在运用素材创造情境时,首先要保证真实,在者要切合主题,将知识点网络化。不要把科学性存疑的一些传闻以个人见解带到课堂教学中去。要不断学习,不断阅读,提高自身的化学专业水平和科学素养,提高对信息的甄别和处理能力,避免在选择和处理素材过程中产生失误和偏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