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网登录
您好,超级管理员! 进入后台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教育科研>>教学反思>>生物>>文章内容
高二生物 桑秀梅 教学反思
发布时间:2022-03-07   点击:   来源:原创   录入者:桑秀梅

《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教学反思

生物组    桑秀梅

老教材对种群只安排了两节:特征和数量的变化。2020版新教材对这一部分的安排明显发生了很大的改变,种群特征只说数量特征,不再安排空间特征、遗传特征等。增加了“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一节,这种安排符合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在逻辑和体系上更加合理。我觉得下次上课可以关注这几点:

首先,应该讲清楚为什么要学习这一节。第1节介绍种群的数量特征,既介绍了种群数量的现状,也介绍了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为第2节数量的变化打下基础。所以第2节就回答了“种群数量会发生怎么样的变化?”并介绍了常见的集中情形。第三节自然就是回答“种群数量为什么会发生变化?影响因素有哪些?有何应用?”

其次,整体上应该树立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的归类思想,即系统观。非密度制约因素和密度制约因素,这是大学教材归成的两类,但是理论性比较强。所以教材上只分成了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阳光、温度和水分三种是最常见的,不是只有这三种。生物因素一般分成了种内和种间两大类:种内竞争(不说种内斗争);种间的竞争和捕食、寄生等。

第三,充分利用好本节中的各种例子,凝练出“稳态与平衡”的生命观念。分析每个实例的影响因素及因果关系,这是思维训练的好材料。

第四,树立归因思想。自然界很多复杂的问题其实都存在的因果,但不一定是一因一果,可能是一因多果,也可能是一果多因,多因多果,因果循环。种群数量的变化不是某一个因素影响的结果,往往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

  第五,学习本节的用处:野生生物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有害生物的防治等。虽然也是高考考试需要,但在平时的教学中,社会责任也是我们生物老师需要做的事情哦。也是没有学习生物的同学无法体会的!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