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数分裂与受精作用》教学反思
高一生物组 靳玥
本节内容比较抽象,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行为变化比较复杂,同时出现的如:同源染色体等概念与之前出现的姐妹染色单体等名词比较容易混淆,在讲减数分裂过程中突然加入新概念的补充会让学生的思维不连贯,导致学生理解整个减数分裂过程更加困难,这是我设计失误的一个点。在让学生自学完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行为变化后,由我带着学生再次对其主要过程进行梳理后引导学生四人一组用扭扭棒模拟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行为变化。要求学生能用扭扭棒呈现联会、减数第一次分裂及减数第二次分裂结束时染色体的状态及数量,再让一组同学上台演示他们模型建构的情况,以此检验学生的掌握程度。最后跟学生一起根据模型构建的过程一起总结出减数分裂的内容。
导入新课的时候应该简洁明了,插入过多的信息可能会让学生抓不住课堂的重点,而且也比较浪费时间。讲解比较抽象的知识点时,即使是学生以前接触过的知识点也应该尽量用图示展示出来,不然对基础比较差的学生来说理解依旧有难度。在呈现一个比较复杂的知识点的时候,先将其中学生可能会感到有疑惑的小知识点解决后更有利于学生对这个复杂的知识点的整体把握。
提问学生时问题的指向性要明确,不然学生可能会找不到思考问题的方向。在讲解如有丝分裂的过程这种比较抽象的内容时可以边讲边画示意图,让学生也跟着一起画,便于学生理解,让学生跟着自己的节奏走。安排学生进行模型构建前应该先让他们明确涉及的基本概念以及减数分裂整个过程中染色体的数目和行为的变化,模型构建可能会转移学生的注意力,所以在设计学生活动时应该更精炼一些,在学生进行活动时提出明确可行的要求,提高学生活动的效益,。板书设计也要考虑细节,避免用词或书写位置暧昧而误导学生。
总之,在备课之前应该先理清课堂的主线,然后在主线中找出容易让学生混淆的知识点,讲解的时候注意让学生进行辨析,一些略难的知识点在讲解完后可以立即用一到两个习题进行检测,检测学生的掌握程度。在课堂中的提问尽量在教案中设计好,防止在课堂中出现过多的无效提问和指向性不明确的提问。模型构建等活动要建立在利于学生理解和提高课堂实效性的基础上,结合课程的实际情况来具体设计,设计时要有可行的具体计划,以防分散学生的注意力或是活动耗时过长却效果不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