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网登录
您好,超级管理员! 进入后台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教育科研>>教学反思>>语文>>文章内容
高一语文组 张曼 教学反思(2)
高一语文组 张曼 教学反思(2)
发布时间:2022-03-12   点击:   来源:原创   录入者:张雪婷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反思

语文组张曼

这节课的目标主要是和学生一起来学习烛之武的游说艺术,整节课下来目标完成度较好,但有所欠缺。这节课分三个任务:任务一将烛之武游说的几个点顺序打乱,让学生进行排序,并说出排序的理由,设计意图为揣测烛之武采用的是怎样的“方法”游说以及它想借此方法达到什么样的“效果”。任务二将排好顺序的正确段落让学生尽量还原烛之武游说的语气来读。任务三,根据烛之武的某句说辞探究秦穆公的心理活动或神态。

整节课下来,只完成前两个任务,教学完整度欠缺,容量较小。细想下来,归于以下几个原因:

首先,一份好的板书可以帮助学生梳理一个更加清晰的思路,也可以使自己的教学更加条理清晰,问题指向更加明确直观。对于第一个任务,最好的方法是先将“方法”和“效果”用板书的形式提前写在黑板上,这样学生在思考排序理由的时候可以围绕这两点进行回答。这也避免课中由于紧张写错板书的问题出现。

其次,教师要敢于释放自己的个性,敢于在课堂上示范朗诵。由于个人前鼻音后鼻音容易混淆的原因,经常有意识避免朗诵之类的活动。其实,人无完人,作为常规课,完全可以尝试,老师的“出糗”也许还能激发起学生的挑战欲。同样的课型,在3班进行的朗诵环节,当发现一个学生能非常逼真的完成任务之后,其他同学也能受此启发,进行挑战。在课前,我的预设只要学生能根据可能的语气进行完整诵读即可,却没想到有一个学生竟然模仿的是“七八十岁”的烛之武,读来为之惊叹。而后又一位学生受此启发,又加了一些句末叹词,增加了些停顿,缓缓而来,更加丰富了人物情感,使原型更加丰满。然而,这在7班并没有出现一位这样的学生,这可能和自己羞于展示也有一定联系。

最后,探究秦穆公的心理活动这一环节并没有完成,只能留在课后作业的形式布置。考虑未完成原因有几点:一方面,学生预习不充分,没有完成基本的字词梳理,在字词梳理上花费较多时间。另一方面,在字词梳理上,未探索出一条适合自己的方法,也许自己还只适合于先“言”后“文”。再者,自己梳理“方法”和“效果”时,语言不够凝练,这和自己课前磨课不够应该有很大关系。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