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网登录
您好,超级管理员! 进入后台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教育科研>>教学反思>>生物>>文章内容
高二生物 桑秀梅 教学反思(3)
发布时间:2022-03-26   点击:   来源:原创   录入者:桑秀梅

《重组DNA技术的基本工具》教学反思

生物组    桑秀梅

《重组DNA技术的基本工具》是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三》第三章第一节的内容。不少教师对于本节课仅停留在通过讲解使学生初步认识和理解重组DNA技术的基本工具的知识层面上,学生只能被动的接受知识。那么,面对疫情期间居家网络学习的现状如何创设轻松愉悦的氛围,让学生自主构建知识呢?笔者通过思考做了如下尝试并实现了较好的学习效果。

指导学生居家开展具有层次性的模型建构活动,体验重组DNA技术的基本工具的使用,直观了解重组DNA技术基本工具的作用特点,赋科学知识于观察和模拟活动中,激发学生科学探索的兴趣,提升学生的生命科学素养,让课堂充满自主探索的趣味。

通过合理运用物理模型的构建,让学生将一时琢磨不透的抽象语言,在各类物理模型中找到注解。如,各类限制酶特点的描述,抽象的黏性末端、平末端的叙述以及磷酸二酯键的部位等教学,与直观的物理模型协同运用,可使学生准确地理解切割部位,理解“黏性”内涵;两类DNA连接酶是“缝合”磷酸二酯键的,在重组DNA过程中到底体现在何处,结合物理模型会易于理解;紧密结合质粒载体结构的物理模型教学,也将使学生对构建载体条件的有关内容变得容易理解。

这种教学活动可以在以后的网络教学中进行推广使用。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