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组DNA技术的基本工具》教学反思
生物组 桑秀梅
这节课是本册书最难的地方,如何才能把这么难的问题让学生以最容易的方式理解呢?在上节课的时候,以“限制酶”作为切入点,开展模型建构活动,做了一次尝试,我觉得效果挺好:
1. 在直观的物理模型中提炼抽象的语言文本。
这节课,我采取由易到难、由总体到局部、由事实到理论的方式呈现知识。
过程如下:1.学生看书,填写表格。2.图示复习磷酸二酯键3.图示分析不同限制酶识别序列的特点4.图示分析两种限制酶的识别及切割结果。5.建构模型,物理模型具有形象、直观的特点,容易被感知和理解,但其抽象、概括功能差。而语言文字具有抽象、概括的特点。如何合二为一?——合理运用物理模型的构建,让学生将一时琢磨不透的抽象语言,在各类物理模型中找到注解。如,各类限制酶特点的描述,抽象的黏性末端、平末端的叙述以及磷酸二酯键的部位等教学,与直观的物理模型协同运用,可使学生准确地理解切割部位,理解“黏性”内涵;两类DNA连接酶是“缝合”磷酸二酯键的,在重组DNA过程中到底体现在何处,结合物理模型会易于理解;紧密结合质粒载体结构的物理模型教学,也将使学生对构建载体条件的有关内容变得容易理解……
通过模拟制作DNA重组模型(富含科学内涵的动手过程),让学生当堂掌握限制性内切酶和DNA连接酶的作用。当拿起剪刀时,首先意识到这是一把EcoRI的特异剪刀,应去寻找G —A—A—T—T—C的碱基序列,然后从G和A之间剪开。当拿胶带纸时,意识到只能黏连两个DNA片段的磷酸二酯键处,而不能去黏连碱基对等处。当出现模拟制作失误时,也要想想,这在真实情况下可能是什么原因所致。
2.在实际的问题情境中突破教学难点。
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是基因工程载体需要具备的条件。教学不能仅仅着眼于让学生记住作为载体必需的这几个条件,我们应当通过创设实际的问题情境,提出系列问题,诱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开启他们思想的闸门,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全面提高学生科学素养。例如,我们选用从霍乱弧菌中的质粒来做载体,结合基因工程的实际目的来想:谁敢用它来做受体细胞的载体?显然人们对分离出的基因产物运用后果有顾虑,从而认清载体必须对细胞无害。当然这里主要考虑载体不能有害于受体细胞,影响其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又如,载体上没有标记基因,我们用肉眼又看不到载体是否真正进入,那么如何鉴定?因此只有真正想到实际工作中这方面的困难,才会明白预先为什么要选具备标记基因的载体。再如,没有一个和多个切割位点,就不能进行DNA的重组。重组DNA不能复制,就可能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