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网登录
您好,超级管理员! 进入后台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教育科研>>教学反思>>语文>>文章内容
高一语文组 李静 教学反思(四)
高一语文组 李静 教学反思(四)
发布时间:2022-05-07   点击:   来源:原创   录入者:张雪婷

在《人民报》创刊纪念会上的演说、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联读反思

这一次的反思主要聚焦在两篇演讲词的语言艺术上。作为演讲词中的名篇,这两篇演讲词都与马克思有关,一篇要宣告无产阶级终将获得解放,一篇要对马克思一生“盖棺定论”,都关涉宏大命题,然而都很有感染力,都能对宏大命题作出令人信服,通俗易懂的宣讲,秘诀在哪里?

为了达到演说的目的,这两篇演讲词都运用了哪些特定的表达方式与策略呢?在这一个环节设计以下的设计。

赏析重要语句,感受语言魅力

3月14日下午两点三刻,当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停止思想了。让他一个人留在房里还不到两分钟,当我们进去的时候,便发现他在安乐椅上安静地睡着了——但已经永远地睡着了。

课外链接1:伟大的思想家,久经考验的共产主义战士,马克思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于1883年3月14日在伦敦逝世,享年65岁,兹定于1883年3月17日在伦敦海格特公墓举行安葬仪式。(官方讣告)

思考:阅读这两段语言,比较它们分别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即历来为繁芜丛杂的意识形态所掩盖着的一个简单事实: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所以,直接的物质的生活资料的生产,从而一个民族或一个时代的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便构成基础,人们的国家设施、法的观点、艺术以至宗教观念,就是从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而,也必须由这个基础来解释,而不是像过去那样做得相反。

思考:作者使用的长句蕴含了哪些的深刻含义?

主要从整体语言品读和个别长句品味的角度设计,体现语文学科特色,也是学生进一步走进文本的必要设计,理解演讲词的针对性、鼓动性与感染力。在这个设计中,根据学情设计一些提示,比如在理解长句可以关注关联词,做一些填空,但是在教学的过程中发现,两篇文本的理解难度较大,同学们不能很好地理解词义,所以这样的设计可能还需要再打磨。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