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网登录
您好,超级管理员! 进入后台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教育科研>>教学反思>>语文>>文章内容
高二语文组 王倩 教学反思(4)
发布时间:2022-05-06   点击:   来源:原创   录入者:周楠梁

古诗词中的城市风貌

高二语文组 王倩

冯骥才说:“城市和人一样,也有记忆,一代代人创造了它又纷纷离去,却把记忆留在了城市中”。城市是有记忆的,在一砖一瓦、一草一木里,还在一卷卷史册、一首首诗词里。一座城,那些逝去的繁华与空寂,欢歌与悲吟,因为文字的记录,才有了生机、有了表情,才在记忆里鲜活,既而生生不息地延续。

与古希腊古罗马文学以城市文学为核心不同,中国古典诗词是以乡土文学为主的,以城市为表现对象的并不多,城市文学处于一种他者地位,北宋柳永的《望海潮》与南宋姜夔的《扬州慢》是其中的代表作品。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望海潮》中的杭州地理形势优越,经济繁荣发达,西湖山水秀丽,民众生活悠闲自在,钱塘长官生活高雅,人民生活安泰。是一座丰“盈”的城市,同样丰盈的还有杜牧笔下的扬州,“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街道繁华,人烟阜盛;“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娉婷少女,娇美可爱;“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风流缱绻、如梦似幻的市井生活;“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优雅秀丽的风物和闲逸浪漫的文化氛围。

杜牧离开扬州三百多年后,时年21岁的南宋词人姜夔来到这里,他看到的,却是一座空城,遭遇兵灾的扬州城繁华不再,美丽的“名都”只剩荒草凄凄,战后荒凉凋敝;荒废的城池和残存的古树,一扫昔日的繁华,呈现出一片因战火导致园林荒废、草木荒芜之空荡衰败之景。如果不是空城,响彻扬州城的应该是十里长街鼎沸的人声,管弦歌吹,而不是凄清号角声,月亮见证了扬州城的繁华富庶,也正凝望着它的萧条破败,作者向往扬州城的繁华富庶,却正目睹着它的萧条破败,月冷人更冷。一盈一空,今昔对比,写尽“黍离之悲”。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