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网登录
您好,超级管理员! 进入后台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教育科研>>教学反思>>语文>>文章内容
高一语文组 李静 教学反思(五)
高一语文组 李静 教学反思(五)
发布时间:2022-05-28   点击:   来源:原创   录入者:张雪婷

《祝福》第一课反思

在第六单元的单元目标中有这样一句话,领略小说多变的叙事手法及其表达效果,品味小说的叙事手法和语言。平时教学我往往会忽略这一类手法的讲解,这一次刚好用《祝福》让同学们感受叙事手法的相关应用,为此设计以下的教学设计:

小说家王安忆说:“一个故事的模式与生俱来,并无先后。而最大的困难同时也是成功最重要的秘诀,便在于如何去寻找那故事里唯一的构成方式。”

我们首先要知道故事讲了什么?我想请一位同学复述一下《祝福》这个故事。

同学们在回答时主要是用祥林嫂这一第三人称来叙事,我让他们和原文进行比较,从“客观叙述”的故事,到以“我”的视角来讲述故事,启发学生思考其中的差异,即以“我”作为第一人称,与第三人称的不同叙述方法的差异。接下来,引导学生思考“我”是谁,让学生在情境中体验。

接下来我顺势让同学们从“我”出发,让学生从一个旁观者的角度来叙述一下这个故事。两位同学的复述内容本质上没有什么区别,但是叙述者的视角有所不同。在这里引入视角的概念,接下来再问如果从祥林嫂的角度来说,那这个故事的开头应该是什么?

如果从祥林嫂的角度来说,她应该是在故事的最后才死去的。同学们在叙述的时候,这就形成了两种不同的叙事方式。如果从“我”的角度来叙事,我们把它称之为叙事时间,而从祥林嫂的角度来叙事,我们称之为故事时间。而这两个时间形成了一个错位,而这个错位就形成了倒叙叙述手法,叙事时间、故事时间,在从“错位”到倒叙手法。教师不是简单的引导学生复述故事,猜想故事情节,而是引出一些概念。即进入到概念化的深层学习的开始,是一种趋向于系统化学习的情境设计。

一节课到这基本上已经结束,梳理了情节,完成了叙事顺序、叙事人称、叙事视角的概念理解,基本目标已经完成,但是仍然有遗憾,成功的课堂绝非一直围绕着一条线索而线性的单调的展开,而也应该是波澜起伏,摇曳多姿的。这样的课堂才是富有生命力的课堂,这节侧重知识,文本理解的厚度不够。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