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整本书阅读“任务单设计”教学反思
高二语文组 史倩文
《论语》是中华传统经典著作,学生从小学开始到高中都在接触《论语》,那么学生对于《论语》的学习情况怎么样呢?作为高二整本书阅读篇目的《论语》一书到底应该读什么?怎么去读呢?基于此笔者做了一个基于《论语》阅读的问卷调查,调查结果如下:首先对于学生《论语》的学习途径调查——局限于单篇课文或者学习相关的选修教材,例如部编版教材必修下册的《侍坐》,选择性必修上册的《论语》十二章;其次学生对于学习《论语》的兴趣的调查——超过半数的同学选择了因为考试要考所以会认真学习《论语》,一小部分的同学选择兴趣很少或者完全没有兴趣;再次对于《论语》中印象最深的一句话的调查——大部分为学生在小学或者初中阶段学习过的语句,如“温故而知新,可以为知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甚少课本以外的内容;最后在《论语》与日常生活的联系这个问题上,有百分之四十的同学认为联系较少或者说是没有联系。通过调查可以发现,学生对《论语》的了解甚少,会基于应试的压力而去学习《论语》,但很少出自于自身兴趣以及想要了解的欲望,与《论语》以及先贤之间存在许多的精神隔阂。
建构主义心理学认为,学习一门知识,应当建构起所学知识的整体的图式,并进而内化到原有的心理图式之中。因此在学习《论语》时,可以打破其原有的排列顺序,厘清文本内部隐含的文化脉络,结合自己的阅读心得重新建构《论语》的思想框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去阅读《论语》,笔者制作了一个学习任务单,来帮助与督促学生深入阅读。学习任务单主要包括“阅读准备”“初读《论语》,阅读批注”“再读《论语》,整理框架”“精读《论语》,深入思考”四个部分,通过画孔子周游列国图、《论语》人物小传图、孔子大事年表、《论语》思维导图等形式帮助学生获得对文本的整体感知,并在联系不紧密的篇章之间寻找到自己感兴趣的、想要重点突破与研究的点。在学生对《论语》有充分了解之后,通过辩论赛、小论文等形式促进学生的思辨阅读与深入阅读。
在这个过程中笔者发现学生对于阅读《论语》的兴趣确实不太浓厚,一方面在于《论语》是语录体,对比小说来说,可读性不是那么强;另一方面学生也存在语言文字方面的障碍。针对这一情况,我努力通过创设《论语》阅读环境来提升学生阅读的积极性,例如《论语》每日一词,设置“《论语》角”来展示优秀作品,小组汇报展示并积分等形式营造氛围、调动积极性,目前所设置的学习任务还未完全完成,但是学生积极性较之前有所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