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在套子里的人》教学反思
别里科夫是契诃夫《装在套子里的人》中塑造的一个因循守旧、畏首畏尾、惧怕变革的沙皇专制制度的卫道士的形象典型,是一只被“套子”箍住了手脚和思想的可怜虫,在其身上有其悲剧的性格导致死亡的原因。因此,这节课我就抓住“别里科夫性格及悲剧成因”这个主题进行教学设计。在新课标的指引下,我将情境创设成追踪死亡事件的案件调查,完成一份刑侦报告。以三个任务驱动完成:
任务一:结合文本,完成别里科夫基本情况调查。
任务二:结合文本,完成别里科夫死亡现场勘查报告。
要求:抓住别里科夫在死亡现场时的神态、穿着以及周围物品几个细节,贴合文本。
任务三:如果你是负责这次死亡事件的主要调查人员,你会选择询问谁来了解别里科夫死亡情况?
要求:
1.结合文本,两人合作完成一份笔录;
2.注意“被询问对象”对别里科夫的态度;
3.两人分别扮演“调查人员”“被询问对象”,模拟现场。
根据三个任务,得出别里科夫是旧制度旧思想的守护者,与华连卡、科瓦连科为代表的旧制度的送行者是相对立的一类人。从而得出别里科夫的性格悲剧是其死亡悲剧的重要因素。最后结案,既有自杀又有他杀(沙皇专制对其的戕害)。
整节课下来出现的问题:
1.教学容量大,虽然整体完整,但实际上缺乏了学生的参与,从第三个任务开始进度较赶,学生参与度明显降低。
2.第三个任务明显较为有趣,但给予学生参与的机会较少,可以将第三个任务作为课堂的主要任务进行。
3.第一个任务在提高学生的思维含量上较低,可以适度调整,不予安排。
4.情境的创设上要贴合单元学习目标,情境的创设一定要真实有效。在此情境上可以进行修改。
5.教学评价有多少体现?
针对上述状况,可以做如下改进:
1.对教学内容进行大胆舍弃。可以围绕任务二只进行一个现场勘察报告的撰写,让学生自己思考,真正通过“写”表达出来。不用引导过渡积极。
2.从整堂课下来,学生对第三个任务兴趣度较高,也可以以开放的课堂完成任务,这样课堂的活跃度可能更高,学生也能真正在模拟中敢于用语言表达,锻炼逻辑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