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网登录
您好,超级管理员! 进入后台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教育科研>>教学反思>>语文>>文章内容
高二语文组 史倩文 教学反思(4)
发布时间:2022-06-14   点击:   来源:原创   录入者:周楠梁

古代诗歌鉴赏之对比阅读教学教学反思

高二语文组史倩文

通过研究历次考试情况以及学生的日常学习情况,笔者发现学生在古代诗歌鉴赏部分存在不小的问题。近年来随着课改的不断推进,古代诗歌鉴赏考查的题型不是对艺术手法或者思想情感的简单设问,而是越来越灵活,例如对比阅读就是进来常常出现而且对学生鉴赏水平要求比较高的一种题型。这类题型比较的点主要有人物形象的比较、情感的比较、表达技巧的比较、意象特点的比较以及作者观点的比较等方面。

首先在在答题思路方面,应该分成两步:第一步,审题并确定比较点;第二步,进行单篇鉴赏并根据比较点进行思考。其次在语言表达发面,学生存在的问题往往有答非所问,例如要分析情感他却表述了内容;无法精准作答,包括无法确定诗作的情感主体、无法用准确的词汇表述等,而这背后所反映的问题其实是学生思维品质的不足。

除此之外,学生对于诗歌鉴赏题往往会存在一种思维定式的情况,例如说到山水田园诗就想到归隐,说到愁绪就想到报国无门、壮志未酬,不加思考就进行简单地贴标签。而纵观近年来的高考题,似乎也正在努力打破这种存在于学生身上的思维定式的问题,希望学生能够真正沉浸到诗作中去感受古人的悲欢离合,感受优秀的传统文化。

笔者认为,在平时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应当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比较阅读诗歌的能力,包括同时代不同作家的对比、同一作家不同人生阶段的对比、同一主题不同作家的对比等,在科学控制变量的基础上去引导学生比较不同,将思维品质引向深入。例如唐代诗坛的双子星李白和杜甫,他们生活在一个时代为何差异如此之大。这其中固然有他们所受思想影响的不同,但更多的是时代大背景在他们身上留下的烙印:他们同样生活在大唐时期,但年龄上相差大约十年,而这十年的差距,正是大唐天翻地覆的时段。李白处于社会经济、文化、政治等各方面空前繁荣,社会安定的大唐盛世时期,因此他有机会游山玩水,感受着祖国的大好河山,惬意地享受着他游侠式的潇洒豪爽的生活。即便是遭遇了“长安赐金放还”的郁闷,聪明的李白也该知道,这是皇帝给他最好的归路了,所以,他才能豪爽地借助“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来释放自己的郁闷情怀。而杜甫则主要经历了大唐由盛而衰的时期,亲历了长达八年的“安史之乱”,好不容易在四川成都有了暂时可以依靠安身的地方,朋友却不幸意外去世,诗人只好携着家人,拖着老病之躯,伴着寒冷与饥饿,辗转漂泊在路上,所见到的是满目疮痍,饿殍千里,横尸百万。见证了安史之乱带给国家与人民的深重灾难的诗人,岂能不沉郁悲哀。于是,自身、家与国的悲哀,自然地融合在一起,映入了诗人的笔端,无形中成就了他“诗史”的美称,但这绝对不是诗人本身所愿意见到的。由此,才是他们诗歌有着巨大差异的根源所在。通过对比阅读,学生不但容易明了作家各自诗歌的特点,还读到了时代背景在他们身上留下的痕迹。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