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网登录
您好,超级管理员! 进入后台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教育科研>>教学反思>>物理>>文章内容
高三物理组 谢杰 教学反思(9)
发布时间:2022-09-30   点击:   来源:原创   录入者:裴继孙

谢杰教学 反思(9)

问题审思下的作业结构设计

合理的作业设计要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从学情出发,进行分层设计。对作业进行目标设置,作业目标的设置是为了在进行作业设计时可以更加科学有针对性的实施,作业目标以学情为出发点,起到上承核心素养要求,下启课时学习目标达成的作用。作业目标主要从三个维度出发:1、课时关联性,任何作业的设计都要与课堂课时内容紧密联系,从而保证学习活动循序渐进;2、针对性,作业的设计不仅要考虑其匹配的内容,也要立足学情,针对班级的学情不同,在进行作业设计时考虑到分层设计。

例如,在高三物理一轮复习中,以曲线运动这一章节为例,可以设计以下形式的作业:

如图所示,水平实验台A端固定,B端左右可调,将弹簧左端与实验平台固定,右端有一可视为质点、质量m=2 kg的滑块紧靠弹簧(未与弹簧连接)。弹簧压缩量不同时,将滑块弹出去的速度不同。圆弧轨道竖直固定并与一段粗糙水平地面相切于D点,滑块与水平地面间的动摩擦因数μ=0.4。AB段最长时,B、C两点水平距离xBC=0.9 m,实验平台距地面高度h=0.53 m,圆弧半径R=0.4 m,θ=37°,已知sin 37°=0.6,cos 37°=0.8,g取10 m/s2。完成下列问题:

(1)AB段不缩短,弹簧被压缩后将滑块以某一速度水平弹出,求刚落到C点时速度与水平方向夹角;

(2)滑块沿着圆弧轨道运动后能在DE上继续滑行2 m,求滑块在圆弧轨道上D点对地面的压力大小;

(3)通过调整弹簧压缩量,并将AB段缩短,滑块弹出后恰好无碰撞从C点进入圆弧轨道,求滑块从平台飞出的初速度大小以及AB段缩短的长度。

                                             

案例说明:上题中,问题由浅至深,层层递进,是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的设计,这样既能保证学生可以掌握基本的知识,也能让优生充分发挥自己的学习主动性。一份高质量的作业是巩固课堂知识的的重要渠道,为此,对于这道题我们设计以下两个审题思路给学生:

设问1:通读题干,你能获取的直观信息有哪些?

 

学生:1、水平实验台并没有说明是光滑还是粗糙;

2、滑块从B点飞出后做平抛运动;

3、由于DE段粗糙,滑块会做匀减速直线运动

设问2:再次读题,你发现隐藏的信息有哪些?

 

学生:1、滑块到达C点的速度方向未知,并不是一定沿着切线方向飞入C点;

2、圆弧CD段和水平DE段都相切与D点,因此D点的速度既是圆弧CD段的末速度,也是DE段的初速度;

小结:通过以上两个问题,让学生有意识的从题干中挖掘直接信息和隐藏信息,培养学生科学推理的思维能力。

学生获取信息后。对于信息的处理是建立在平抛运动的理论知识基础上加以应用,容易陷入思维定势,为此,我们要对一部分学生进行思维引导,我们可以设计以下两个问题:

设问3:滑块以某一速度平抛飞出,根据什么规律计算滑块落到C点的速度大小,以及速度方向?

 

学生:由于没有说明是沿着切线方向进入轨道,所以对于BC段,可以根据水平匀速直线运动、竖直方向自由落体的规律来进行分析;

 

设问4:滑块从圆弧轨道离开D点之后,在水平地面上做匀减速直线运动,利用什么办法可以求出D点速度和滑块在D点所受支持力?

 

学生:滑块在DE段做匀减速直线运动,可以计算出D点的速度,再对D点受力分析,滑块在D点受重力和支持力,合力提供向心力;

 

小结;通过问题3我们可以让学生去总结计算C点速度的方法并加以讨论。问题4的抛出则是让学生从运动学转移到力学,从力学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对于D点的速度可以让学生一题多解。。

总结:这样问题设置,让学生在相关问题的驱动下进行自主谈及,形成问题意识,调动学生对物理知识的探究热情,笔者通过实践,发现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度以及让学生在探究质疑的过程中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通过引入这一环节有助于让学生更好地形成批判性思维,同时可促使其物理核心素养全面提升。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