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数分裂》教学反思
高三生物组 桑秀梅
一、基本理念:汇聚基本概念和模型建构的能力,培养逻辑思维分析问题能力。
二、课标要求:阐明减数分裂产生染色体数量减半的精细胞或卵细胞;说明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体,其遗传信息通过配子传递给子代。
三、课前学情:
学生基本了解真核生物细胞三种分裂方式,且已理解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和核DNA等相关物质变化,并能用一定的数学模型呈现。
四、课堂简单回顾:
1、首先通过几个判断题检查读书效果,迅速锚定“知识空窗”。
反馈发现判断题3、4容易出错,说明学生对于“同源染色体,四分体,互换”等概念的不清晰,基本符合预判学情。
2、重点概念的再强化-减数分裂、同源染色体、非同源染色体
通过问题串层层设置,理解相关概念
3、难点突破--减数分裂中染色体行为对染色体数目和核DNA数目的影响
活动一:通过问题串引导学生深度阅读课本“①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行为有何特点?减数分裂过程中应特别注意哪几个时期?②如何辨别精子、卵细胞形成过程的不同点?③精子、卵细胞形成过程中细胞的名称有哪些?”;结合减数分裂图像示意图,师生共同归纳。
活动二:结合示意图,完成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和核DNA的数目变化表格。
活动三:结合表格,尝试绘制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和核DNA的数目变化坐标曲线。
活动四:结合坐标曲线,将其转换成为柱状图。
五、课后反思:
此课为一轮复习课,立足于“聚焦概念、发展素养”课堂理念开展了这一节课;基本围绕着“减数分裂的核心是染色体数目减半,如何实现减半;以及减半过程中染色体和核DNA数目如何变化”等问题展开,并为学生理解“配子的多样性其实质为染色体组成的多样性”奠定基础。
核心概念的处理:
1.“减数分裂”通过学生齐读的形式加强记忆;
2.“染色体,同源染色体,姐妹染色单体,非姐妹染色单体”等通过图示的形式加固;
3.减数分裂过程中容易混淆的一系列细胞名称如“初级精母细胞,次级卵母细胞,极体”等也通过同学间的相互复述达到准确记忆效果。
重难点突破:
本节难点为理解并归纳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等数量变化及相关数学模型的理解和应用。通过由图像到表格再到坐标曲线进而转化为柱状图的构建过程,基本达到预期。
不足:
1.学生对于减数分裂的过程缺乏一定的动态理解,若补充一个小动画加深学生对抽象过程的具体形象认知;
2.一轮复习课,前有判断题加以引领,中间贯穿学生数学模型的认知构建,可以在结课时再辅以一两道题加以强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