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网登录
您好,超级管理员! 进入后台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教育科研>>教学反思>>语文>>文章内容
高二语文组 王倩 教学反思(11)
高二语文组 王倩 教学反思(11)
发布时间:2022-11-03   点击:   来源:原创   录入者:张雪婷

冰面下的八分之七——海明威《一天的等待》文本讲解

语文组 王倩

死亡、孤独和勇敢是海明威小说最常见的主题,这位参加过一战,负过伤,在医院里曾听到医生谈论自己伤势的作家,也曾想到过死亡和恐惧,面对死亡的行为和感受,也和《一天的等待》中这位九岁的男孩一样。小说叙述了一位九岁的男孩因为不懂摄氏与华氏温度的区别,在误以为自己即将发烧死去的复杂心情中度过了一整天的故事。(选择题)小说语言简洁、叙事客观、竭力淡化主观色彩,是作者“冰山理论”的具体体现。(选择题)

小说的情节和语言都很简单,但冰面下的八分之七究竟有多宏大?对于这篇文学类文本的讲解,我将带领同学们一起解读。从这几个问题展开:1.小说中儿子和父亲的对话简洁精炼,请你补充完他们对话时的语气、动作、神态、心理等。

2.请你和同桌两个人分别用儿子和父亲的口吻复述这个故事,你们这一天分别是怎么度过的?

3.在这篇小说中,父子之间有哪些误会?

通过问题1,学生体会父子对话时的语气、动作、神态和心理,能发现父子之间的误解,父亲的轻松自在,儿子的紧张恐惧,父亲认为儿子杞人忧天,儿子认为儿子冷酷无情,产生喜剧的艺术效果。

在问题2中,通过学生复述,不难发现儿子和父亲眼中的一天截然不同,两者对比。然后教师引导叙事人称和叙事视角,从第一人称“我”(父亲)的角度开展叙事,让读者跟随父亲的角度,更加具有真实性。运用有限视角,父子之间存在信息差,信息的有限性,父亲不知道儿子想法,从而产生悬念和冲突,知道最后真相大白,读者才恍然大悟,获得审美享受。如果用儿子视角来行文,效果会怎样?简单直白,索然无味,艺术效果也大打折扣。

通过问题3再次细读文本,体会小男孩形象。1.“一百零二度”。因为误会摄氏度和华氏度区别,为小男孩一整天都在等待死亡做铺垫。

2. “下楼后……没什么好担心的……只是轻度流感……没有什么危险。”这里也是刻意营造的信息查,医生下楼后的嘱咐,孩子没有听到,只有父亲知道真相,孩子不知道,从而笼罩在死亡的恐惧中,为父子误解做铺垫。

3. 霍华德.派尔的《海盗故事》,也是一个有趣的暗示。十六岁男孩哈利在海盗船上面对西班牙战舰炮火,突然意识到自己是主要攻击对象,绝望地发现无人接替任务,只能坚持到底,承受这种超越年龄的恐惧,从而赢得众人赞赏。儿子以为父亲变相用故事暗示自己勇敢坚强,直面死亡。

4. “床脚”出现了四次,儿子盯着床脚的神情古怪,一动不动,最后得知真相放松,因为床脚是西方神话中死神降临的地方,暗示小男孩在独自等待死亡。

值得解读的内容很多,小说的叙事特点,多重误解,“硬汉形象”的解读,都留到下一篇再细讲。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