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念刘和珍》教学反思
高二语文组·张曼
许广平曾评鲁迅《记念刘和珍君》:“一字一泪,是用血泪写出了心坎里的哀痛,表达了革命者至情的文字”。所以我认为本篇最重要的就是分析鲁迅的语言特色,从语言中体会爱国青年的民族大义以及对庸人的呐喊与唤醒。根据这样的教学目标,我将本课的教学环节设置为三个大方向:分析人物形象,品读作者之情,表达读者之思。
具体教学任务为:
1、刘和珍是一个怎样的人,请在文中找出依据。提示:整理她的事迹并总结她的性格特征、品质。
2、文章除了写到“刘和珍”,其实还写了几类人?结合文本和材料,说说作者对他们的态度和感情是怎样的?
3、鲁迅曾说“人间的悲欢是不能相通的”,但是文中鲁迅对刘和珍遇害事件却表现出极为深沉而真挚的情感。品读文本,找一处让你最为触动的文字,谈谈你的理解。
4、在知晓这三一八惨案之后,你是否也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请为本期革命事件写一句话微评论来作为今天这节课的结尾。
整节课下来,我觉得流程还是非常流畅的,最核心的任务是放在第三个任务,对鲁迅语言的品读。前两个任务是对第三个任务的铺垫,通过前两个任务引出鲁迅情感的呈现主要是通过其语言表达出来的,但是鲁迅的语言又有其特色,通过品读来总结鲁迅的情感和语言特色,这是本节课的重中之重。但是,从整节课来看,我的重点似乎并没有凸显出来,因为考虑到整节课的完整性,又没有合理安排好时间,只有大概 20分钟的时间分析了几个句子,感觉鲁迅的语言还没有分析透彻,比如没有时间再去深入一下:1)“苟活者”到底指哪些人?2)是归入到“爱国青年”还是“庸人”一类?3)如果归入到“爱国青年”,那似乎又和“真的猛士”又有点不同?为什么?(鲁迅并非支持“请愿”)
如果将这些都需要深入到,必须至少一节课来分析,因此,任务需要拆分到两节课,或者前两个环节可以快速呈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