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思政讲堂|使命与激情
“到北上广深一线城市去打拼,还是去三四线小城市发展?”这一问题困扰了许多当代青年,每当面临要做人生规划时,我们常常感到迷茫,难以做出抉择。
然而,在上世纪60年代,有这么一群青年人,他们或是学成海归,或是名校毕业,全都义无反顾地投身于偏僻的巴蜀山区,荒凉的西北沙地,遥远的云贵地区,这便是正轰轰烈烈紧张进行的“三线建设”。
2022年10月29日下午,理科党支部书记谢杰老师面向高一(2)班全体同学开展“大思政”系列课堂第七讲——《使命与激情》。
谢老师以杭州704工程遗址为切入,宏观介绍了我国的“三线建设”。三线建设是中国经济史上一次极大规模的工业迁移过程,包括大三线和小三线建设。大三线建设是中国国家战略后方基地的建设,是三线建设的主要部分,以国防工业和基础工业为主体,小三线建设包括为武器配套的工业、交通运输业和邮电通信等在内的地区后方基地。
其中,谢老师着重讲述了我国的核武器事业,以题目问答的方式增强与学生互动,引出代号为596的我国第一颗原子弹。面对当时复杂的国际形势,尽管核武器事业进程中困难重重,一批又一批的国家科研人员进入罗布泊,在荒凉大漠播下一颗颗希望之种,在此日夜奋斗,直到硕大蘑菇云的横空出世,以最短的时间造出原子弹,用超人的毅力展现出中华雄姿,撑起民族脊梁,提高了国际地位。
每一个伟大奇迹的背后,少不了一群默默无闻的奋斗者,谢老师通过讲授与播放视频结合的方式,介绍了国家“两弹一星”功勋、“共和国”勋章获得者于敏院士的事迹。他隐姓埋名28年,将青春韶华倾注于国防事业,将满腔热情献给祖国。二十八载的每一个日日夜夜,是对事业的担当、对祖国的热爱、对人民的忠诚。此外,当年还有大批的有志青年也为此作出许多不可磨灭的贡献,尽管他们来自各地,纵然工作条件艰苦,但他们却有着共同的使命与信仰,那就是“强我国防,振兴中华”。
“三线建设”虽已过去,但“三线精神”依旧在延续,依旧在传承,在时代号角吹响之际,无数有志青年投身于我国国防事业,他们正用一点一滴的行动去奋斗,去拼搏,去建设新中国社会主义事业,“请党放心,强国有我”。作为新时代的青年学子,在党的二十大胜利闭幕之时,省分学子正满怀激情,将“三线精神”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的强大思想保证和精神动力,以独有的青春激情去肩负起国之重担,心存着坚定的使命感,向更广阔的未来前进。
学生感悟
“三线就是最后的防线”。从上世纪我过第一颗原子弹爆发成功开始,中国的“三线”事业就从未停息。被授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的于敏,隐姓埋名28年,用当时中国唯一一台计算机,与坚韧不拔的民族荣辱感,维护了国家的主权与领土完整。正是因为有他们这样的三线建设者的对党、对祖国、对社会主义事业的无限忠诚以及无私奉献的精神。用他们的才华、心血和青春,在这片不毛之地建起了攀钢,建起了攀枝花这座百万人口的现代工业城市,创造出了“艰苦创业、无私奉献、团结协作、勇于创新”的“三线精神”。
他们对党对国的无私奉献永远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习不可缺少的精神动力,也是我们学习的榜样,永远铭记——“铸国防基石,做民族脊梁”
——高一(2)班 段冰
我有幸被老师邀请发言,答案即使说错了,但心中仍激动、感动不已。尤其是老一辈的科学家求人不如求自己的精神所折服,596精神将在中华大地上继续发光。我坚信,原子弹同时还有一个别名,叫争气弹。谢老师引出了这段激情岁月的一些精神,对党和人民、对社会主义事业无限忠诚,无私奉献,同时也提出了国家与时代的要求:对党忠诚,艰苦创业,无私奉献。我也心中暗下决心,向先辈们学习,舍小家顾大家,对祖国绝对忠诚,踔厉奋发,笃行不怠。
——高一(2)班 王振泽
谢老师首先提出“第一颗原子弹作为引子引入课题,其中问道这颗原子弹的代号,在经过同学们的踊跃发言后得到了“596”这个答案文个代号不单单代表了第颗原子弹的重大成就,更是中国对过去数年来耻辱历史的有力回击。在这伟大荣誉的背后不乏为国奉献自己的伟大人物,我们了解到为了事业隐进埋名28年的于敏先生,他在家和国间毅然决定割舍亲人的陪件,在艰辛条件下创造了属于中国的奇迹。他的精神不只值得敬佩,更应该被学习。这节课的最后总结了三线精神:“对党忠减、艰苦创业、无私奉献”。这份精神应当薪火相传,在各族人民中永远发扬光大,世代传承下去。
——高一(2)班 王善莹
思政课堂让我了解到先辈们建设中国的艰苦岁月以及在那特定历史背景下诞生的三线精神。当年三线建设者们艰苦创业、无私奉献、团结协作、勇于创新,抱着一腔爱国热血奔赴到遥远的三线建设地区在极度观苦的环境下搞建设扎根。为祖国奉献他们的青春,为中西部地区的发展以及中国的工业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在当今时代,三线精神依然是实现中华民族作大复兴的国梦的强大思想保证和精神动力。作为新时代青少年的我们,应当从三线精神汲取信仰的力量,坚守初心,砥砺奋进,继续前进。
——高一(2)班 高娉婷
本节大思政课让我了解到了一段历史课本外的时期。“三线建设时期”是以三线城市为地点,以备战为目的的建设时期,而于敏院士就是这个时期的人物,他隐姓埋名多年,“愿将一生献宏谋”是他一生的写照。当年的三线建设者们如今已经年迈,但他们对党忠诚、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精神将在历史的长河中熠熠生辉。
——高一(2)班 高欣澜
在当时科研环境恶劣,计算数据需要用算盘和纸算的条件下,我国的科研人员隐姓埋名,默默付出,创造了在短时间内研究出原子弹的奇迹。我们要将“三线精神”融入己身,化作前行的动力,坚实跟随党的路线,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高一(2)班 顾泽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