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网登录
您好,超级管理员! 进入后台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教育科研>>省级课题>>文章内容
立足任务群教学视野,呈现单元教学“新样态”
常州市联盟校赵洁名师工作室第二次研修活动
发布时间:2023-03-02   点击:   来源:原创   录入者:王倩


20221216日第一次线下集中研修之后,2023220日至27日,为期一周的常州市联盟校高中语文名师工作室(主持人:赵洁)第二次集中研修活动正式开展。本次研修活动根据省规划重点课题和省教研课题的研究进程,以“基于新样态’单元教学的单篇文本教学”为主题,分为线上和线下两个部分三个阶段有序完成。

第一阶段:线上讨论,分组磨课

根据工作室学期工作研修计划,本期活动共开设4节公开课,两节录播课和两节现场课。31位工作室成员分组进行线上研讨,依据活动主题,确定公开课篇目并进行线上交流磨课。常州市第三中学杨倩老师和常州市第五中学汪海飞老师执教《鸿门宴》,同题异构杨老师和汪老师和小组伙伴一起反复研读课标和教材,精准把握教学重点,精心设计教学环节,呈现了两节精彩的录播课222日,两节录播课视频上传至工作室群,成员一天内完成下载观课。横山桥高中余汶佼老师和三河口高中牟文磊老师分别执教《祝福》和《雷雨》。这两篇文章出自同一单元,侧重点不同,线上商讨,明确分工共同完成相关单元任务。

第二阶段:现场听课,教坛切磋

23日,工作室全体成员齐聚常州市戚墅堰高中,开展现场听课和研讨活动。横山桥高中余汶佼老师执教《祝福》,带领学生走进鲁镇,通过了解特殊时代的社会环境和民风民俗来解读鲁迅作品的深刻内涵。三河口高中牟文磊老师执教《雷雨》,指导学生细读文本,品味戏剧语言,体悟悲剧人生的“悲剧实质”,余味悠长。

图片5.png

本次活动还特别邀请到常州市语文学科带头人江苏省前黄高级中学杨虹老师为全体成员作专题讲座。杨老师以“基于学习者的情境任务设计”为题,对两节现场课进行点评,在对两位老师的课堂教学给予高度评价的同时充分肯定了联盟校名师工作室的意义杨老师提出学习情境的设置要基于学生的认知,简单而真实,让学生更有代入感。问题的设置可以多从学生中来,加强课堂的生成性,坚持以学习者为本。杨老师还强调,教师要先将文本读懂、读透才能在充分把握文本的基础上,带领学生深挖内涵,解读文本。

图片2.png

现场活动最后阶段,领衔人赵洁老师针对本次研修活动进行了总结,并结合新学期工作布置了下一阶段研修任务,对全体成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希望。赵老师指出,工作室是为联盟校青年语文教师搭建的学习研修共同提升的平台,也是有志于语文教学乃至教育生活有所发展的学习者的共同体,期待成员们能认真研读课标,对照工作室的课题,确定学期研究点,积极参与工作室各项研修活动。

图片7.png

第三阶段:规划分享,心得交流

224日至28日,工作室全体成员结合工作室学期计划,制定自己本学年的成长规划,分析自己的优势和不足,并在线进行全员交流。同时,为弥补现场评课的不足,开课的4位老师,修改完善教案并撰写教后反思。工作室成员结合听评课,对4节公开课进行个性化点评,形成文字稿在线交流。工作室接下来将每月围绕一个主题,开展学期系列活动,以期在持续学习的状态中共同进步。

图片1.png

部分成员心得分享

周楠梁:杨倩老师的《鸿门宴》思路清晰,既关注学生对文本的梳理,又重视对人物形象的分析,课堂内容主次分明,环环相扣。尤其是通过表格形式布置学习任务时,能够给学生明确的提示和引导,让学生在讨论或者思考时确实有事可做。而且杨老师在讨论环节循循善诱,能在适当的时候给出恰到好处的提示,让学生的思路更开阔,回答更完善,对人物形象的分析不仅仅停留在贴标签层面。另外,杨老师上课全程不看课本,对学生的回答都能从容应对,清晰板书,可见备课十分充分,对课文也十分熟悉。

徐安琪:牟文磊老师《雷雨》:很荣幸能和大学学长又因为《雷雨》有了互相学习的机会,《雷雨》这部作品对我们曾作为江师大“雷雨剧社”成员来说,意义非凡。很开心能听到牟老师演绎一场《雷雨》课,天平的思路非常独特,倾斜的天平和互换人生的情境设置让人记忆犹新,这样独特的设计能让抽象的加之情感因为秤量而具象化,周朴园的虚伪与价值选择非常清晰且直观。同时,牟老师的教学完成了三个重点人物任务的解读,特别是具有矛盾关系的人物。从中也让我回忆起自己曾经感兴趣的话题“为什么《雷雨》中的少爷们会爱上侍女”?(现在电视剧、文学作品也是如此构思,这里面两者的心理是什么?)从而,能否从另一个角度重新解读周朴园、周萍、周冲的形象?

朱咏梅:两节视频课和两节现场课都给了我很大的启发。汪老师以辩论赛的形式呈现《鸿门宴》,这样的课堂很新颖。学生在自由辩论中纵横畅谈“鸿门宴”。杨老师的课师生共同解读文章,学生参与度高,课堂流畅自然。余老师的课以“鲁镇”为核心,探讨鲁迅营造这一社会环境的意义。三个任务环环相扣,衔接自然。牟老师给学生营造了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教师循循善诱,课堂既富有趣味又不失深度探讨。

王倩:两节同课异构的录播课《鸿门宴》让我看到了语文课堂的多样性。杨倩老师围绕对话分析人物性格,师生共读文本,解读细致深入。汪海飞老师的辩论赛体现了学生的主动性,学生的辩论围绕文本,又结合自身联系实际,可见汪老师在课前指导上下了工夫。两节现场课让我感受到语文教师的基本功。余老师的课堂行云流水,环境的意义画龙点睛,“走不出的鲁镇”引人深思。牟老师的“价值天平”设计新颖有趣,通过这个抓手串联课堂,活而不散,最后“性格遗传”“交换人生”的设计激发学生兴趣,意犹未尽。

王玉静:很荣幸有机会听了两节现场课,让我受益匪浅。余老师和学生一同走进鲁镇,探秘鲁镇,试图去破解鲁迅思想。以环境为抓手,让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走进鲁镇,走进人物,并向文本更深处探究,最后的结尾让人意犹未尽。牟老师的课轻松有趣,收放自如,与学生的互动佳,关注课堂生成,通过天平的设计来把握人物形象较为新颖独特,交换人生的设计也让学生有了更深的思考。

管芹:四位老师各有风采,让我受益匪浅。杨老师的《鸿门宴》从“沛公入关”这一事件着手,以点带面,课堂目标清晰,学生小组合作,任务完成度较高。杨老师通过一个主任务串联人物的设计很好,但项羽的人物形象在这条线上分析得不是太充分,课堂结尾稍显仓促。余老师的《祝福》从小说的自然环境切入,在分析人物生存环境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通过人物言行去分析人物形象。但课堂目标二完成度不高,若能探究为何鲁迅要将这样一群人放入鲁镇这样的社会环境中,进而探究鲁迅思想,或许会收获更多。牟老师的板书设计是一大亮点,问题设置有自己的独特思考。台风稳,善于与学生对话,尊重学生的答案。汪老师的《鸿门宴》是以辩论的形式开展课堂活动,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这个过程中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辨能力。

李静:这次学习受益匪浅,两节录播课形式不同,两节现场课精彩纷呈。《鸿门宴》是经典课文,杨老师从人物性格入手,文本细读,带着同学们细致分析,十分精彩。汪老师的课是用辩论赛的形式, 学生课前大量阅读,准备充分,思维活跃,同学们的表现也非常精彩。余老师的现场课结构完整,通过设置情景调查鲁镇情况,从“环境”入手串成线索,最后一个问题充分激发了学生的表达欲。牟老师的课亲切自然,新颖独特。用“天平”“性格遗传”“人生互换,”三个设计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兴趣,引发了学生的思考。这一次活动学习到了很多新的思路!

史倩文:四位老师的课都非常精彩且各有特色,让我受益颇多。两节录播课是同题异构,杨老师的课着重于在人物对话中鉴赏人物特点,但个人觉得只关注对话,在解读上有一些局限。汪老师的课采用辩论赛的形式,将课堂完全交给学生,充分发挥学生主动性,用新颖的方式来促使学生深入研读文本,值得借鉴。两节现场课中,余老师思路清晰,课堂完整流畅,但最后祥林嫂是否出走部分的分析让人感觉有些意犹未尽;牟老师的课堂幽默风趣,教学环节设计别出心裁,与学生互动亲切自然,学生也在这种自然的课堂环境中进行了创造性的发挥。

范玉彬:有幸听了三堂各具特色,精彩纷呈的现场课,我感触颇深。杨倩老师的《鸿门宴》很好地运用了文本细读的方法,对人物有深入独到的解读。汪老师的课堂重在思辨能力的训练,思维含量高,很有学习参考的价值。余老师的课堂牢牢抓住学生的兴趣点和能力点,从环境分析入手,解读《祝福》中蕴含的鲁迅文学思想。从小说的基本要素切入解读文本,能够让学生更容易地根据老师的提示找到对应的文本信息,进而探究文学思想。余老师流畅从容的语言让人如沐春风,课堂互动很好地调动了学生兴趣。如果能更深入文本,带动学生自主思考环境及人物间的相互作用,课堂会更加完善。

薛珊:有幸听到四堂非常精彩的课,可谓是收获满满。两堂录播课都是《鸿门宴》,却给我们呈现了完全不同的切入方式,极具借鉴意义。杨老师基于文本,围绕“入关”情节,从不同人物的语言分析人物形象。扣住了文本语言,学生讨论也很充分,切口小,分析透。汪老师的课大胆地交给了学生,相信学生在这节课上得到的锻炼是常规语文课所不能匹及的。另外两节是现场课,余老师的课自然流畅,准备十分充足,条理清晰,深入浅出。牟老师的设计可谓是脑洞大开,问题新颖,能够极大程度地激发学生思考。

张曼:在研读文本时找到一个新突破口,几位老师为我们做了很好的展示。比如牟老师的内容也许还是“旧”的,但他却巧妙地换上“新”外壳。其实,作为年轻老师,这应该是我们的擅长的。在环节的设置方面,设计一些“游戏”的成分,让学生玩中学;在问题的问法上面,融入一些“时代”的新元素,少一些传统的问法,关注学生生活中的词汇,关注学生的兴趣点。

 

(撰稿:徐安琪 吴子馨 审核:赵洁)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