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的培养技术及应用》教学反思
高二生物组 靳玥
老教材中关于微生物的培养与应用有3个课题,这部分内容对于没有微生物实验室条件的学校的学生来说,相当困难,自己没有亲自操作总觉得是雾里看花水中望月,朦胧得很……
新教材做了简化处理,脉络非常清晰:直接删除了纤维素分解菌的分离这一课题。为学生减轻了不小的负担。我理解的新教材编写逻辑两个小节属于递进关系,第一部分,微生物的纯培养要以培养基的配制、无菌技术为基础,因此教材先简单介绍了培养基的配制和无菌技术,然后再介绍了微生物的纯培养。第二部分,是在第一部分的"基本"培养技术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技术要求——进行选择培养、分离和计数。通过培养条件(选择培养基)筛选,再通过稀释涂布平板法分离细菌并计数。
①培养基配制,无菌技术,酵母菌为例的微生物纯培养。
培养基配置好了,无菌技术掌握了(对技术细节尽量简略处理——资料卡),自然就应该将传统发酵技术用到的天然微生物进行纯化培养了……这项技术(平板划线法),是最基本的技术,主要是用于微生物的观察和混合菌的分离。
②选择培养基,微生物的选择培养,微生物数量的测定。
有了纯化技术,现在就需要将其筛选出来(稀释涂布平板法),同时还要进行数量的统计:稀释涂布平板法和显微镜直接计数,其实这种方法仍然可以用于观察菌落的特征,但主要在于计数,这样一二节就可以进行区别了。
我的授课思路:第一部分课程标准的"内容要求"是∶阐明在发酵工程中灭菌是获得纯净的微生物培养物的前提;阐明无菌技术是在操作过程中,保持无菌物品与无菌区域不被微生物污染的技术;概述平板划线法和稀释涂布平板法是实验室中进行微生物分离和纯化的常用方法。带着同学们首先从全局上认识本节内容是在什么条件下产生的,要讲哪些内容,他们之间的逻辑关系如何?这个很重要,不要让学生会觉得一团糟。
接着按着之前的教材分析逐一突破以下问题:
1.培养基的营养构成,无菌技术的原理、常用设备和方法。培养基还是应该从物理性质、化学组成和用途进行归类讲解。无菌技术针对的是微生物和操作者。具体方法有消毒和灭菌,然后进行归类介绍。
2.通过进行酵母菌的纯培养,说明微生物纯培养的基本操作要求,初步掌握无菌操作、倒平板和平板划线的基本技能。
3.通过评估论点的可信程度发展批判性思维。
第二部分对应的课程标准的"内容要求"是∶举例说明通过调整培养基的配方可有目的地培养某种微生物;概述平板划线法和稀释涂布平板法是实验室中进行微生物分离和纯化的常用方法;在介绍平板划线法的时候就可以直接介绍稀释涂布平板法了,只是先做个铺垫,然后再详细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