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一笔“党费”
高二语文组 王倩
《党费》这片自读小说阅读难度不大,人物形象鲜明,于是在集体备课后,我决定从反方向来讲这篇小说,先用“这篇小说写了一个什么故事,一句话概括。”(明确:黄新交党费”)和“如果你要写一篇“黄新交党费”的小说,你会怎么写?”两个问题梳理了小说的大致情节。接下来让学生带着问题预习文本,预习过程中重点关注在集体编写小说时没有写进去的细节。问题如下:
1.文中的“党费”指什么?“党费”的含义有没有变化?
2.“黄新”是谁?她符合你对小说主人公的设想吗?她是个怎样的人?
3.小说中其他人物有什么作用?
预习完后,学生基本能回答上述问题,第一个问题她们能找到两块银洋和一筐咸菜,这时候教师不要急着让学生去找第三点,第三点在解读完文本和人物形象后,自然会呼之欲出。于是回到第二个问题,学生很容易得出“一心向党”“无私奉献”“聪明机智”等性格特征,这时教师指导学生关注“黄新从女儿手中夺下一根腌豆角”这一细节描写,你认为这个细节写得好不好?说明理由。
无论是好还是不好,学生在讨论交流中会对黄新这个人物的认识逐渐丰满,而不是将她当作一个扁平的典型人物。这时教师在趁机提问,黄新爱她的女儿吗?引导学生关注妞儿的其他细节以及妞儿这个次要人物在小说中的作用,学生自然会注意到最后,妞儿成了党的孩子,寓意着革命后继有人。当老师再次提问“党费”的含义,黄新交的最后一笔党费是什么时,学生能得出答案:一个共产党员爱党的心,一个党员献身的精神。这样的传统常规课堂环环相扣,个人感觉能带领学生细致地解读文本,何尝不是一节真正意义上的语文课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