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网登录
您好,超级管理员! 进入后台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教育科研>>教学反思>>语文>>文章内容
高二语文组 张曼 教学反思(19)
高二语文组 张曼 教学反思(19)
发布时间:2023-04-03   点击:   来源:原创   录入者:张雪婷

《包身工》教学反思

高二语文组·张曼

《包身工》是篇报告文学,反映的旧社会的广大劳动人民在帝国主义的侵略和黑暗势力的压迫下,过着水深火热的生活。该篇文章我主要围绕“报告文学”这个体裁来解读文本:即从“新闻性”和“文学性”这两个角度来分析文本。故而,我将教学任务安排如下:

1.如果你是杂志社的审稿员,在反映“包身工制度”这个现实问题时,你更倾向于新闻样式还是报告文学?

2.理解本文的新闻性。本文中有哪些“不带虚构”“如实”的材料。(新闻性体现在哪?)

3.感受本文的文学性。提示:(1)设想自己是“芦柴棒”或“小福子”的家人,或者“包身工”的后裔,说说你看到这篇文章后的感受;(2)文中不少句子表现了作者的强烈情感,请至少找出三处,揣摩这些句子,看看作者的情感是如何表达的,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4.包身工制度是20世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产物,现在我们处于社会主义新时代,那个万恶的剥削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为什么要学习这篇文章?请发表自己的看法。

这是我整篇文章的教学任务。在实践下来之后,用了三课时。原本设想两个课时,但是实行下来,发现“新闻性”在讲解的时候花了快两节课的时间。主要问题在讲解文章“双线交织”的特色时,同学们对文章的线索是非常糊涂的。学生也没有想到文章为何穿插一些“包身工制度形成”的背景材料,几处背景又有怎样的联系。更想不到这也是“新闻性”的一个特点。

后来反思这一环节,可能我在这引导背景也是新闻性的一部分的力度还不够。同学们更多去找文章中的一些具体数据,而也只停留在数据,并没有深度分析这些数据。这一大环节后来就变成我带学生一张张过ppt,缺少学生的自主,过程略显尴尬。

如果有下一次的教学,我想应该在此有所提示:比如先问新闻性可以通过什么反映出来,学生必然会想到数据,然后可以带他们分析一组其他新闻的数据;再者,引一段新闻的背景打样,点出这一可以体现新闻性。最后让学生联系这些新闻特点看看《包身工》中有没有体现。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