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骚》教学反思
高二语文组·张曼
《离骚》是屈原自叙身世、遭遇,来表自己高洁人格和高远理想的一篇诗文。由于中册刚结束《屈原列传》的学习,因此将两篇文章结合起来进行教学,相对更易于让学生接受这篇号称“中小学最难文言文”。故而,这篇文章主要抓住以下几点:
1.由《屈原列传》回顾屈原生平经历,解题《离骚》;
2.由屈原的高贵的血统、祥瑞的出生和美好的名字理解其对楚国自居的责任感;
3.由“其志洁,故其称物芳”理解“香草美人”,进而感受其美政理想;
4.由“吾独穷困乎此时”了解“骨感现实”对其的迫害,进而更深入理解其“伏清白以死直兮”的理想坚守。
5.由“悔相道之不察焉”的觉悟来理解屈原“退将复修吾初服”后对“奇装异服”的选择。
这是我整篇文章的教学任务。在实践下来之后,用了四课时。原本想设计一些情境,但是对于难度较难大的《离骚》,且后期要求全文背诵,于是乎我起初还是选择逐字逐句翻译,逐段解决的传统教学方式。我原本设想这会比较清晰,能降低长文的理解难度,但是实行下来之后,确实有点枯燥乏味的,除了解决几个问题的时候,较为活跃,一到梳理字词就死气沉沉。因此我在按部就班梳理完两段之后,我就换了一个方式:在第三段中找到作者心情与志向的句子,然后围绕“忳郁邑余侘傺兮,吾独穷困乎此时也”这一句找到作者“穷困”的理由,大部分理由都很顺利的找到。并且在找依据的时候顺带解决了重要字词的理解。只是学生在分析的时候还没有很好形成落实具体句子,解释好文言句子的习惯,这是后期课堂上我想还需要慢慢培养的习惯。只是这样的方式,让我想到还是需要情景教学,一篇文言文并不需要对字词的全面的掌握,抓住重点字词就好,有舍有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