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网登录
您好,超级管理员! 进入后台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教育科研>>教学反思>>语文>>文章内容
高二语文组 李静 教学反思(20)
高二语文组 李静 教学反思(20)
发布时间:2023-04-28   点击:   来源:原创   录入者:张雪婷

《离骚》教学反思

《离骚》在教学的过程中难读,难背,难理解。一是生僻字太多,二是句子的停顿不好把握,三是《离骚》是用楚地的方言写成的,句中多用“兮”,句子意思难以理解,句中停顿难以掌握。《离骚》(节选)是需要背诵的,大部分学生一听说要背诵,就产生畏难心理,迫于压力学生死背硬记,也会很快就会忘记。文中很多字词的词义和用法离我们现在距离太远,句子理解起来很困难,参照注释,也很快会忘记。《离骚》多用比兴手法,象征和比喻手法多次运用,往往言在此而意在彼。

教学的两大成功之处:诵读和情感体验。

这次教学有意思有意识的加强了诵读教学。听录音,让学生第一遍听录音正字音,感知节奏,第二遍听录音看意思,每次听完都给学生两三分钟讨论交流的时间,第三遍就是跟读,三遍下来虽然看似浪费了不少时间,但学生们基本都能熟读课文。主体段落教学时,听录音范读,有齐读,有个别学生的示范背诵,并且让学生根据自身的情况,自己确定一个时间背会,这样做既符合了学生的记忆规律,又不至于让他们过于放松,结果来看,学生们背诵的效果还不错,个别学生效果不理想

有时真觉得高中生讲解《离骚》,真是费力不讨好。如果从急功近利的应试角度来看,也许有一定道理。但从培养人格、陶冶情操、了解民族诗歌史等方面来说,我觉得,不向高中生讲《离骚》,实在是太可惜了。《离骚》是古代杰出的抒情长诗,它的内容深厚,思想深邃,情感深沉,境界高远,语言奇伟瑰丽,想象新奇动人。在《离骚》里,他以从未有过的宏大篇幅、从未有过的华美语言和从未有过的激情,赞美了自己。在遭遇了政治和人格的双重否定后,在文学的世界里他重构了自己的精神世界,给后代人建立了一种人生模范。对于这样的课文,我觉得有责任必须把它的美原原本本的“交给”学生。

教学的主要失误之处:花大力气处理字词,教学重点不突出。

教学时,我基本是一字一句讲给学生的,一节课真的很累,感觉大脑缺氧,可学生并不领情,一节课下来,书本比那刚擦过的玻璃还干净做了很多自以为是工作,用自己的讲解代替了学生的主动学习,没有重视学生的收获……可以说是典型的低效教学,甚至是无效教学。时间紧张,学生对文本不够熟悉,教师生硬地讲解,学生未与文本发生情感共鸣,与文本对话被架空,教师的分析只代表我们执教者的思维方式、情感,越俎代庖只能泯灭学生个性。下次在教学《离骚》的时候有了一个新想法以理解课文为主,穿插字词讲解,在直观感受中感悟文字的内涵。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