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网登录
您好,超级管理员! 进入后台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教育科研>>教学反思>>语文>>文章内容
高二语文组 王倩 教学反思(20)
高二语文组 王倩 教学反思(20)
发布时间:2023-04-28   点击:   来源:原创   录入者:张雪婷

鉴赏诗歌思想情感

高二语文组 王倩

 鉴赏诗歌的思想情感包括概括分析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此考点要求从内容、主题、思想、感情四个方面对古代诗歌进行具体分析和评价,在历史的发展变革中,辩证地认识诗歌所反映的内容、主题、思想以及感情的积极意义和历史局限。

通过对两个班级的课前学情调查,我发现学生对于鉴赏诗歌情感基本的知识储备比较匮乏,因此进行了系统的知识补充。首先了解古代诗人的人生经历和情怀,古代文人的理想是“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穷”即仕途失意,壮志难酬,怀才不遇;“达”即仕途通达,建立功业,功成名就。文人墨客往往在仕途的顺与不顺之中身不由己,也在“儒”与“道”两大思想流派中的一次次碰撞中完成自我选择和自我救赎。人云“文章憎命达”,作为诗人,大多难以“功成名就”,因此他们在理想道路的选择上往往有三种:其一,愤世嫉俗,愤懑郁结,忧国忧民,如屈原、杜甫,这些诗人往往信奉儒家;其二,无奈退隐,悠然闲适,乐情山水,如陶渊明、孟浩然,这些诗人更倾向于道家;其三,忧愤难平,心有不甘,饱受煎熬,这些诗人多信奉儒家、道家、佛家思想,如王维、苏轼。古往今来的很多文人墨客,往往在功业未成的无奈痛苦中和坚守自身的执着不屈中,寻找平衡点。

其次,了解诗人的悲欢缘由。欢喜愉快的缘由主要是:对自然山水的热爱,对一年四季的独特感受;隐逸生活自由、闲适;政治得意,功成名就;历经战乱后暂得安宁,亲友团聚,回归故乡;国家太平繁荣,百姓安居乐业。

悲伤愤怒的缘由主要是:仕途失意,郁郁不得志;人生短暂,逝者如斯;年华老去,壮志未酬;羁旅异乡,孤独寂寞;人生无常,伤春悲秋;彼此思念,不得相见;依依惜别,离愁别绪,忧心友人境况;昔盛今衰,王朝更替;抒怀自身怀才不遇、壮志未酬,批判统治者昏庸等。

同时,了解诗歌中常见的六类情:离愁别绪、思想怀人、建功报国、忧国伤时、生活杂、贬谪失意。以及常见的诗歌类型:咏史怀古、赠别友人、羁旅思乡、山水田园、边塞征战 咏物言志和闺怨诗歌。

作者的情感态度常常寄托在诗歌的思想内容中,诗歌的思想内容常常表现出作者的情感态度。如何把握诗歌的思想内容,四看:标题、作者、注释和内容;如何把握作者的情感态度,四看:典故、景色、事物、词眼。

解题要领:抓住直接情感提示,关注隐性情感提示,关注时令地点提示,关注关键位置提示,关注背景立足全诗。

值得提醒学生注意的是,所有的知识储备、解题思路都只是鉴赏诗歌的抓手,要想做好诗歌鉴赏题,首要还是读懂诗歌,读懂比答题更重要,落实比方法更重要。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