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网登录
您好,超级管理员! 进入后台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教育科研>>教学反思>>语文>>文章内容
高二语文组 张曼 教学反思(21)
高二语文组 张曼 教学反思(21)
发布时间:2023-05-26   点击:   来源:原创   录入者:张雪婷

教学反思

高二语文组·张曼

本月经历期中考试,下面就考试具体情况作一下分析:

一、质量分析

题号

分值

年级

均分

2

均分

6

得失分原因分析

1

3

0.84

0.98

0.79

1. 非连续文本在选项和文本一一对应后,有些学生缺乏语义转换,直接盲目认为句子不同即选项错误,如第一题D选项。“独立审美价值”的主语是“线条”还是“画家”。

2. 概括能力欠缺,不能很好删减信息,提炼出中心。如第三题没有理解作者到底想表达什么。6班概括能力尤其差。

3. 选项不能找到文本对应位置,只按照印象中读得一遍来。做题习惯不好。

2

3

2.87

2.93

2.79

3

 

 

3

1.61

1.88

1.5

4

 

4

1.9

1.84

1.86

1.不能定位好“中国山水画”“有意味的形式”这两个重要信息在文本中的位置,从找不到有效信息。

2.不会审题。在审题中得到需要回答的信息,从而犯了“答非所问”的毛病。

5

4

1.57

1.56

1.71

“结合材料”,但是没有具体结合“此帖”来分析线条之美。只是空谈。没有理会出题者意图。

6

3

0.75

0.7

0.43

这两道题存在很大争议,很多学生喜欢抠字眼,比如说第7题何谓“庄重细致”,文中瑞红并未体现“庄重”;何谓“细致入微”,文中也没明显体现。2班更爱钻牛角尖。再者,第6C选项并没有看出瑞红的“恼怒”,言之过重。

7

 

3

0.52

0.42

0.86

8

 

 

6

2.25

2.51

1.88

1.对“这样说的缘由”理解有偏差。很多学生理解成“教书有他自己方法”的原因,因为宁怀远学识渊博等。这样说好像也有点道理的,如果将题目中“的缘由”去掉话,问题会可能会更清晰点。

2.做题不爱定位,定位后周围去看看潜在的答案。

9

6

2.75

2.93

2.93

题目中“基本特征”有点迷糊性,很多学生在往基本特征上想,比如“**性”。

10

3

2.89

2.93

2.79

语感差。“炅城中食尽/煮牛皮而食之”和“炅城中/食尽煮牛皮而食之表达效果一样。

11

 

3

2.1

1.74

2.07

1.对课堂上讲的“除”没有真正理解。

2.历史书上说“节度使是总揽一州”这个知识点深入人心。与A选项矛盾。2班学历史,可能对此影响较大。

12

3

1.69

1.53

1.5

考试没时间,不能一一定位选项。缺乏耐心比较。文言文经常是时间不够下的牺牲品。

131

4

2.96

2.95

3.02

1.不能理解“伪将”“累月”“冲要”的意思;

2.不能补充句意中省略的部分;

3.被动句意识薄弱;

4.字字落实做不到。但是这方面已经有进步。

132

 

4

1.5

1.6

1.69

14

 

3

0.78

0.79

0.9

1.涉及问题的内容,在文中定位的意识不强。

2.定位后不会翻译;

3.翻译后不会转化。

15

3

0.26

0.28

0.14

“衰败”和“凄迷”存在迷糊性。“衰败”是状态,“凄迷”是情感,很多同学认为二者表达意思差不多。

16

6

3.44

3.72

3.38

1.不知道结合诗句分析情感,一句句分析。

2.容易漏掉“逐恨遥”以及对颈联和尾联不理解。

17

6

4.99

5.05

5.4

1.态度不端正,背书不到位。

2.错别字较多。如“谣诼”“蛾眉”。

18

 

3

0.42

0.35

0.24

1.此次成语较难。学生积累不够。

2.写成语不知道联系一下前后文。比如第二空“流连忘返”和前面一句“牵引”应该建立联系。

19

4

2.32

2.53

2.33

对反复强调题型不能消化。这里只允许丢一分“把视觉当听觉来写”。

20

4

1.9

1.98

1.86

不能结合材料来写句子,不审题。

21

 

3

1.98

2.09

1.57

1.没有理清因果关系。“因为开花植物多,所以传粉竞争激烈”

2.语感差,不知道句子想表达的侧重点。

22

 

 

6

1.03

1.07

1.26

1.题目较难。改卷子较为严格。如第二空写到“会避开极端低温的时候”也是很有道理的,但没给分。

2.第一空很多学生写到“昆虫鸟类等动物”,没有照顾到整个语境。

3.第三空确实难以想到,学生理解到那个意思但是写不到答案那样的句子。

23

 

 

 

 

60

43.54

44.37

43.26

1.偏题、跑题现象较为严重。学生审题的时候得出的核心词具有跳跃性,而跳跃的过程中又没有很好铺一下路,让人一读云里雾里。如学生写到“义”,却不知道从“志”向“义”解释一下。

2.题目没有“观点倾向性”“思辨性”。让人一看摸不着头脑。

3.材料作文的材料不是引出话题,引出观点,而是成为论证过程的材料,思路混乱。

4.材料匮乏。一则材料写一篇文章,一部电视剧写一篇文章,试卷上提供的材料之外就没有了其他材料。


二、教学安排

(一)教学反思

根据调研情况分析,反思前阶段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

取得的成绩:

1. 前期做了几次翻译题字字落实的练习,可以通过预判考察的字词点,以及可以直接抄下来不用翻译和用一个双音节词来翻译单音节的古文的方式,来训练古文翻译。在这次翻译时,发现不少学生尽力在做到这点。两个班的翻译都在平均分之上。如131),132)。

2. 前期做了一项补充句子的专题练习,可以通过关注新词、关联词以及句式等来关注每个空(句式+内容)的填写内容。两个班都高于平均分。如22题。

3. 两个班在句子的表达效果题上高于平均分。前期有做过相关题型的系统梳理。如19题。

4. 默写从“背诵——默写——教师逐份批改——原文服务于理解性默写式的讲解——订正理解性默写试卷(强调易错字词,写在黑板上)——背诵理解性默写卷——背诵抽查”这些环节,工程浩大,虽然两个班高于平均分,但是没有达到预期效果。如第17题。

5. 要求分点作答。看了一下大家的试卷,这次有所长进。

存在的问题:

1.  学习态度不够端正。稍有松懈便有机可乘。比如默写我只少了最后一步“背完了检查,给予惩罚措施”,便有很多学生考前还有很多不会。背了仍然错字连篇。

2.  6班非连续文本的文本概括能力确实差,选择题不能踏实落实文本中的具体位置,一一比较,然后选出答案。平时作业6班的书面较为“干净”,做题痕迹较少。

3.  文言实词掌握不牢固。虽在做120实词积累,但还没进入脑子里。

4.  成语积累较少。两个班均在此低于平均分。

5.  6班古诗词较差。古诗词似乎读不懂,做题习惯较差。

 

(二)教学举措

根据调研情况分析,给出后期在教学方面的改进措施

1.  课内文言实词落实背诵,听写。课上给出时间让他们背。不要相信课下的自觉。

2. 加强理解性默写的背诵,以及加大惩罚措施。比如二次抽查的时候,错了几个就要求重新做卷子。理解性默写不主动订正就改成重新默写。

3.  加强6班在古文和非连的训练。课上关注学生的概括能力。

4.  严格书面做题的做提要求。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