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3月25日下午,由政治组的缪大喜老师面向高一(8)班全体同学开展了大思政课堂第十三讲——《侵权责任与权利界限—权利行使 注意界限》。同学们在缪老师的带领下,对民事权利有限制和常见的民事权制限制的概念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充分感受到了政治的魅力。
课堂伊始,缪大喜老师放了一段视频,为我们展示了生活中常见的民事越界事例,继而引出权利的含义与界限,作为一位公民,我们享受着国家赋予的权利,但这并不意味着绝对的自由,“遵守诚信原则,不违法,不违背公序良俗”是对我们不超过民事权利正当界限的要求,紧接着,缪老师又用不同的事例带我们了解了对名誉权、著作权、相邻权都分别有哪些限制,一个个图文并茂的解释与一个个视频中惟妙惟肖的真实案例让同学们不禁沉迷于课堂中,讨论声、发言声回荡在会议厅的各个角落。
法律贯彻着我们生活中的点点滴滴,邓小平同志曾说过“不要以为有了权就可以为所欲为,那样就非要弄坏事情不可。”作为新时代青年的我们,身上背负着的是一个民族的希望,我们应时刻铭记先辈的教导,让尊法、学法、守法、用法蔚然成风。不断增强法制观念,强化法治意识。从个人做起,从小事做起,让法治成为一种信仰。
学生感悟
法与时转则治,治与世则有功。法律的诞生,维护了人民的利益,丰富人民安全感。聆听一节大思政课后,能感受到法律与人民的关系息息相关。一些平时看起来微小的邻里矛盾,也会上升到了法律层面,这样的事例在生活中也是不计其数。通过了多件案件的分析,可知人民行使权利是有界限的,法律就是权利的红线。《民法典》是不可逾越的,作为青少年的我们,理应加大普法力度,以不偏不倚的态度评价通俗易懂的案例。让公正的法律法则,渗入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中,让民法典能为人民造福。
高一(8)班 单烽倬
今天,缪老师给我们班带来了一节精彩的思政课,在聆听了这节课之后我对民法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在所有的案例中,令我印象最为深刻的是因邻里关系而强制执行的案例。首先,令人感到意外的是邻里矛盾调节不好的话甚至可能会触及到法律。俗话说“远亲不如近邻”,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与邻里和谐相处,共同维护双方利益。其次,假如在生活中遇到了诸如此类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的事情,首先要找到对方协商,如果行不通的话要学会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
高一(8)班 阮婷钰
作为公民的一员,了解法律,是我们的本职需求。而今天我也如愿获得了这个学习机会,进入了一堂以“侵权责任与权利界限”为题的思政讲解课。怀着满心的渴望与期待来到了报告厅,一开头的案例引入,就让我们一下沉浸于法治的思维之中,原来印象中肃穆而严肃的法律条文,实际上是那么贴合现实生活,那么有效于公民的各项权益的保障。在有关相邻利益的民法典条例解读与多个案件分析后,我们感受到了思政课的思想核心,即培养法律意识,学会处理纠纷,遇事先不冲动、过分宣泄情绪,有耐心地先进行商讨调解,如若无效,再参考法律条文进行进一步的维权。当然了,在此之前,我们也应更多了解宪法、法律,首先自己不触犯到他人权益,做守法公民,继而营造一个美好的邻里关系,共同打造远亲不如近邻的理想生活环境。
高一(8)班 蒋言
“法者,天下之程式也,万事之仪表也。”法,渗透着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邻里间的矛盾,名誉的矛盾,作品使用的矛盾……稍有不慎,便会上升到法律层面。权利有边界,日常生活中,我们行使民事权利,不能超过正当的界限。在面对自身合法权益受到侵犯时,主动沟通解决,不采用不符合公序良俗的手段强行解决,要正确利用法律解决遇到的问题,积极配合,有效解决。要坚持将法治意识常怀心中,作合法公民。
高一(8)班 卜雨轩
供稿:高一(8)班